“尽管中国当前面临外部贸易摩擦和内部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压力,但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信心比去年更加强劲。”在10月28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分享了近期与外资交流后的感受。

邢自强表示,尽管面临内外挑战,但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已较去年明显增强,这背后是政策、企业韧性及全球资金对美元资产“祛魅”所带来的三重驱动力。

10月28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作现场演讲。澎湃新闻记者赵利新 图

在邢自强看来,从去年9月下旬以来,市场信心的回升有比较坚实的基础,这主要经历了三方面的脉冲式改善。

首先,官方决策层打破思维定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例如扩张性财政政策、解决地方债问题,以及将财政和金融资源转向支持消费而非仅支持投资。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宏观层面更有底气。

其次,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家的坚韧生命力、产业创新能力,以及中国在下一阶段全球竞争格局的掌控力被资本市场进一步认知。大家逐渐意识到,中国并非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日本,而是在诸多新兴行业后来居上,这提升了投资中国的信心。

此外,从今年年初以来,美国政策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让市场难以捉摸。过去十几年,美元走强和美国资本市场走强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但现在开始出现对美元资产祛魅的渐进过程。全球资本和外资企业对投资中国资产的兴趣有所回升。

“这些变化反映了政策面、企业面和资金面的三重‘觉醒’效果,推动了资本市场信心的系统性修复。”邢自强说,政策面打破思维定势,明确发展是硬任务;企业面在内外考验下坚持练内功、重创新和出海;资金面全球对美元例外论祛魅,推动对中国资产的再次配置。中国自身机构和个人对资本市场的兴趣也回升了。

邢自强认为,当前牛市是政策、企业和资金面信心修复的结果,但需进一步改革以持续。例如,提升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比例,加强企业治理改革,推动“水牛”向“制度牛”转变。港股和A股市场应在“十五五”规划中通盘考虑,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可成为一个地缘政治缓冲,而A股市场应更重视硬科技,让资本市场创新上下游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