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一木

谁能想到,垃圾渣土、污水处理厂污泥、造纸厂废料等未经中和无害化处理,竟被包装成“营养土”在电商平台大量销售。“建筑垃圾摇身一变成营养土,检出重金属超标”“含重金属污泥被包装售卖,工厂称营业额过亿”,这样的事件又一次刷新公众的想象力,突破公众的认知底线。

种花也能“埋雷”?在一次次经受了食品安全方面的“化学科普”之后,我们终于知道,原来连种花种菜用的营养土,也会“埋雷”。

这些“雷”已经埋到何种程度呢?媒体记者随机网购十余款热销低价“营养土”送检,发现其中 9 款镉、铅、锌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另有一款铜、镍、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让人错愕的是,有的产品链接显示已销 200+ 万件。

这些“雷”又有什么样的“杀伤力”呢?专家指出,这样的问题土壤如果用来种植蔬菜,重金属会被蔬菜水果吸收。若被人食用,肠道会吸收这些重金属,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若人体皮肤直接接触这些受污染的土壤,也可能吸收重金属,造成健康危害。如,镉是一种致癌性化学物质,也是人体不需要的金属元素之一,能够损伤多个人体器官,包括骨骼、肾脏和肺等;铅,同样是人体不需要的金属元素之一,能够损伤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肾脏等,尤其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

专家甚至还特别提醒,城市居民不能将重金属超标的营养土作为普通垃圾随意丢弃,建议物业和街道管理部门协调回收此类产品,转移至相关处置单位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些“雷”何以被埋在我们身边?媒体报道中提到“数十亩建筑渣土被当营养土原料使用多年”“村干部直言涉事工厂是典型 ‘ 散乱污 ’ ”,这些信息令人似曾相识,几乎在每一起涉及到公众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的事件中,几乎都能看到类似的信息。这些信息说明“有毒营养土”其实不是“从天而降”,无论有怎样的借口,都无法掩盖“已存在多年”和“当地不少人都知道”这两点。既然如此,很难不让人困惑:那一个又一个肩负着监管职责的部门,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这个问题,并非只在此事件中被提到。相反,这些年来,对于监管部门的“塌方式失守”,因“失守”而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幸福感的事件,我们并不陌生。令人遗憾的是,在种花的“营养土”也能被“埋雷”之后,我们仍旧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监管部门在哪里?

违法成本之低,监管力度之弱,再加上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销售优势,生出一匹匹突破公众安全感底线的“脱缰野马”。如果不从源头上加以制约,不从监管上加以强化,不从惩处手段和惩处结果上产生真正的震慑,这样的“脱缰野马”还会一次次撞破公众安全感的底线,不知在我们“打死也想不到的”哪个环节,再次“埋雷”,再次“暴雷”。这样的恶性循环,到了需要彻底打破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