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24 日上午九点,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哀乐低回,各界人士前来进行最终的送别。
杨振宁去世后,留下一个时代的回响,妻子翁帆则成为备受关注的存在,公众对她的赞誉与质疑,达到顶峰。
10 月 19 日,49 岁的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悼文《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字数不多,却极具力量。
她写道:" 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关于两人之间的情感,翁帆只留下短短一句话:" 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不被看好的他们,共同渡过了二十一年的风风雨雨。
这些年,翁帆把杨振宁照顾得很好,从身体到精神状态,103 岁的老人依然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思维敏捷,这足以说明一切。
每次出现在公共场合,两人都十指紧扣,这是他们多年来的习惯。
杨振宁与翁帆喜欢在香港西贡的海边开车,翁帆会下海划橡皮艇,一直划到远方的小岛上才罢休,杨振宁则坐在对岸喝茶、读报纸。
有一次,翁帆所抵达的小岛上迟迟等不来信号,两人失去联络,杨振宁急得团团转,差点报警。
在这段婚姻中,杨振宁为她打造了一座 " 象牙塔中的象牙塔 ",他不只是她的丈夫,也是她漫漫人生的领路人。
时隔 21 年,再回过头来看,翁帆的确如同杨振宁在世时所言,是上帝留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她则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


物理学家的底色,带有一些浪漫色彩。
在悼文中,翁帆将杨振宁在 90 岁时写下的一首英文诗《九十抒怀》翻译为中文,将 " 沐光而行的一生,理想奉献的一生,幸福圆满的一生,如斯如愿,无怨无悔 " 诗意地浓缩在杨振宁的百年历程里。
翁帆还提及到了《小王子》,她相信 " 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 "。

杨振宁在 90 岁时写的英文诗《九十抒怀》
在成为杨振宁妻子之前,翁帆已经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她出身广东潮州书香门第,英语甚好,汕头大学本科毕业后,又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读研究生。
他们相识于 1995 年的夏天。
杨振宁与前妻杜致礼受邀参加汕头大学的 " 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 ",接待他们的向导正是翁帆。
彼时的翁帆在读大一,是学校里的佼佼者,面对物理学术界的泰斗人物,她镇静自若,讲话办事落落大方,给杨振宁夫妇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临走前,杜致礼拉着翁帆的手说:" 好好学习,以后到美国来深造。"

由左到右:翁帆、杨振宁、杜致礼
此后几年,翁帆与杨振宁夫妇保持书信往来。
彼时的她,不会想到将来不久,自己会与杨振宁成为伴侣。
2003 年冬天,杜致礼因病去世,杨振宁整个人陷入到悲痛中,连最心爱的物理期刊都无心翻看。
翁帆在得知前辈杜致礼去世后,和许多关心杨振宁的朋友们一样,寄去明信片以表慰问,这样的契机让两人有了联系。
正是从这封信开始,两人开始频繁的通信,翁帆思维敏捷、谈吐休养很好,杨振宁越来越欣赏这个女孩,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每次打电话有说不完的话。
在此之前,翁帆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姻。离婚后,她从职场回到校园,开始攻读硕士学位。

年轻时的翁帆
2004 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时,翁帆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杨振宁的翻译思想》。没多久,杨振宁邀请翁帆到香港中文大学,之后两人一起去石澳游玩,自然地拉起手。
同年 10 月,两人一起前往北海旅行,玩得非常开心,很投缘。
从北海回到北京几天后,杨振宁在电话里向翁帆求婚,她欣然答应。
杨振宁承认自己很害怕孤独," 在太太去世后,英国数学家哈密顿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在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我不要过这样的日子 "。
翁帆则是因为崇拜产生了爱意。

2004 年,杨振宁与翁帆第一次在外游玩

2004 年,82 岁的杨振宁与 28 岁的翁帆结婚,登记领证的地方正是他们第一次相识的城市——广东汕头。
这段相差 54 岁的婚姻,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 爷孙恋 " 成为这对夫妻的代名词,被外界议论纷纷。
这位在国际上备受尊崇的天才人物,因为与年轻妻子的婚姻被彻底推进舆论漩涡,杨振宁被轻佻地语言攻击,甚至有人恶意编造谎言吸引众人眼球。
流量社会,人们似乎已经失去耐心了解传奇,只有多余的精力诋毁传奇。

翁帆与杨振宁结婚照
舆论满天飞,中科院院士葛墨林非常气愤,写了一篇辟谣的文章,被杨振宁压下来没有发表," 除了讨论物理,其他的事情不要管 "。
一位网友在造谣杨振宁的帖子下评论," 你知道杨振宁曾与爱因斯坦、费米、费曼、西蒙斯等科学家共事,奠基现代物理吗?你知道爱因斯坦终生未解决的四大难题,他一个人就解决了三个吗?你知道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奖吗?"
答案无疑都是否定的。
杨振宁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
这样一位科学界的巨擘,在与翁帆结婚后,大众从对天才的景仰,瞬间转化为对天才的诋毁。
在乌鸦的世界,天鹅是有罪的。
不妨允许乌鸦是乌鸦,天鹅是天鹅,尊重不同的选择,可以不理解,但可以口下留情。
翁帆对伴侣的选择,早已超越大多数世俗上的框定。

杨振宁与翁帆
在去民政局登记之前,杨振宁给家人与很交好的朋友们写了一封信,他写道:
" 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翁帆既成熟又青春,我深信你们看到她都会喜欢她。"
翁帆的父亲曾接受采访时,称女儿愿意照顾杨教授,做这样的牺牲,他很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决定。
在与杨澜对话时,翁帆直言她不认为这是牺牲,但也理解父母的担忧,以及他们复杂的情感。
杨振宁从一开始就知道,未来自己不在了,翁帆还要继续生活几十年,但之前现在将来他都不会用 " 牺牲 " 这个词。

杨振宁与翁帆接受杨澜采访
早年间,很多人揣测杨振宁之所以会选择翁帆为第二任妻子,是因为她长得像前妻杜致礼,是亡妻的替代品。
其实不然,他们之间有对等的吸引力,翁帆带给杨振宁苍老灵魂重回青春的欣喜,杨振宁则带给翁帆一个纯净的象牙塔世界。
" 这十几年,我的生活非常平静,我觉得我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我非常享受。当初我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喜欢这种状态,他给了我一个纯净的世界。"

杨振宁与翁帆

翁帆与杨振宁的生活没有公众臆想的戏剧性,多的是温情的日常。
两人婚后过着平静的生活。
翁帆随杨振宁住在清华园,这是象牙塔中的象牙塔,安静单纯的环境。
两人每天清晨一起锻炼身体,平日里吃完饭就拉着手在校园里散步,边走边聊天,喂流浪猫,杨振宁会给妻子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在那个往来无白丁的世界,每个宁静的午后,两人坐在一起喝茶,读书,不必为生活发愁,只需要取悦自己的精神。
琴瑟和鸣,安稳平静的日子滋养着两人。

杨振宁看书,翁帆弹钢琴
翁帆是个理性的人,没有过多为这段不寻常的婚姻增添浪漫色彩,而是认为杨振宁在自己生命里扮演的角色是 " 带路人 "。
杨振宁则认为翁帆是上天留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
一个人到了 80 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很年轻的人结婚,杨振宁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 假如我没跟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翁帆陪伴杨振宁走过漫长的百岁人生,照顾他的起居,整理文稿,傍身左右一起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翁帆陪杨振宁参加学术会议
这些年,面对这位年轻的妻子翁帆,公众用刻板印象去评判这段婚姻,比如年龄的巨大差异、财产分配、不明动机 …… 外界众说纷纭,但他们过得逍遥自在。
每当节假日,翁帆与杨振宁会去香港中文大学,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两人经常开车出去玩,沿途的自然风光也是百看不厌。
在香港,他们经常到西贡郊区海湾边上的一家港式餐厅吃饭,餐桌被摆放在沙滩上,可以听到海浪拍打的声音,浪漫又温馨。
那是杨振宁与翁帆第一次约会的地方。

香港西贡一个海边餐厅
杨振宁 85 岁以后,才将开车的任务转交给翁帆。她刚拿到驾照,杨振宁就让她直接开到太平山顶。
那段路陡峭且狭窄,转弯处翁帆紧张到手心出汗,每当这时,杨振宁就鼓励她。那些年,两人走遍了香港的山山水水。
2008 年,杨振宁文集《曙光集》出版,那是他走过的路,思考的事情,关心的人,关于他热爱的一切。
十年后,杨振宁与翁帆合作出版续作《晨曦集》,在前言中提及 " 曙光已转为晨曦 ",这本书里,有杨振宁对物理学术的深刻见解,也有亲友的温情回忆。
翁帆参与了整本书的策划整理,还负责部分文稿的翻译校对。增订版出版前,她在原有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后记。
" 今年,杨先生 99 岁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开车到处走。写这篇后记,既是记录新编《晨曦集》,也是记录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婚姻从来不等同于繁衍后代,当欲望退场,翁帆的超前选择,便是相濡以沫的陪伴。

2005 年,邵逸夫奖颁奖典礼上
爱是相互的,多半时候是翁帆照顾杨振宁,有一回两人在日本旅游,翁帆头晕不舒服,杨振宁到楼下亲手做了一碗麦片粥上来,喂给她吃。
这样细微的小事,每每回忆起来,都让翁帆心里觉得很温暖。

翁帆在生活中非常低调。
她平日里穿着简朴,也很少戴首饰,一位友人回忆起那次在新加坡旅行时,他们陪杨振宁在街边散步,翁帆看到一个水晶饰品,反复试看,但最终也没有买。
友人看得出翁帆很喜欢,并且只是一件很便宜的饰品,便买下来送给了她。
与杨振宁婚后的这二十年,翁帆长期保持极度低调的生活姿态,从未公开谈论过资产状况,也始终拒绝任何单人采访,不写公开文章,只在与杨振宁共同编著的书籍时写少量文字。
54 岁的年龄差,阻挡不住灵魂的共鸣。
与杨振宁这样的世界级物理天才共同生活这么多年,翁帆得到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翁帆在香港中文大学为杨振宁庆生
2011 年,35 岁的翁帆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读博,凭借实打实的成绩通过各种考试,八年后拿到建筑历史系博士学位,她已然拥有自己的底气。
曾经有清华校友在教学楼见到翁帆一身素衣,坐在教室里一边整理杨振宁先生的会议资料,一边标注博士文献古建的笔记。
她早已卸下 " 名人配偶 " 的标签,每天往返于教室做笔记、主动与前辈讨论问题,会为了研究一个古建构件的细节问题,反复查阅文献、与导师探讨。

翁帆一袭素色青衣,素净优雅
在学术上,她是杨振宁最信任的合作伙伴,他的大多数外文文章翻译、文献整理,都有翁帆的参与;杨先生也为妻子写下详细批注,希望她可以继续搞学术研究。
生活中,翁帆是杨振宁的最佳帮手,几十年如一日的照料他的饮食起居,还特意去学了营养学,为丈夫准备清淡健康的饮食。
杨振宁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配戴助听器近十年的他早就服老了,翁帆成为他的 " 耳朵 "。
在很多重要学术会议、社交场合,她会迅速在纸上记录下关键信息,递到杨振宁面前;当杨先生讲话声音太小,她也会准确地复述给在场所有人。


杨振宁与翁帆在参加学术会议
杨振宁明确叮嘱翁帆 " 将来我不在了,我支持你再婚 ",这是一种预设的体面。
2025 年 7 月,是翁帆的 49 岁生日。
103 岁的杨振宁为妻子准备的礼物,是一场在家里的专属昆曲音乐会。翁帆扮青衣、盘起头发、身着昆曲戏服,在客厅唱《牡丹亭》。
杨振宁坐在沙发上笑靥如花,深情望着翁帆,眼神中是藏不住的欣赏与爱意。

翁帆与杨振宁
杨振宁去世后,翁帆表示自己将完成丈夫生前未了结的 " 清华高等研究院史料整理 " 项目,并将撰写《梁思成与清华建筑系》专著。
同时,她已经接受剑桥大学的邀请,明年将远赴英国做访问学者。
杨振宁给了翁帆一张通往更为广阔世界的船票,而翁帆用二十多年时间证明,她不是只会坐船享受的人,独身一人也可掌舵。

时代的温热之下,杨振宁与翁帆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在世时,他曾对妻子说:" 有些事我看不到了,再过三四十年,你帮我看。"
杨振宁人生最后二十年是健康的,舒适的,幸福的,如此体面的晚年极其罕见,这与翁帆的陪伴、照料有很大关系。

杨振宁与翁帆
翁帆本人恬淡温和,一直安心做学术研究、读书,有幸与一个自己崇拜且有智慧的伴侣在一起生活,脱离鸡零狗碎的世俗烦扰。
可想而知这段婚姻对两个人都是美好的存在。

翁帆曾在书中写道:
" 与先生在一起,渐渐明白了,一个如此幸运的人,他关心的必然是超越个人的事情。同样,一个如此幸运的人,自然是率直、正直、无私的,因为他从来不需要为自己计较得失。"
杨振宁喜欢冒险。
美国不知名的陌生公园,他也要去探索一番,杨振宁开车,翁帆手拿地图人工导航,两人配合默契,玩得尽兴。
探险完公园,两人从伯克利出发,租车前往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太浩湖闯荡,积了很厚的雪,翁帆有些担心,杨振宁非去不可。

杨振宁与翁帆在国外旅行
两人冒雪开车前往,翁帆紧握着方向盘紧张到出汗,到达已是深夜十点。次日清晨,当他们推开阳台的门时,看见湛蓝的湖水,白雪盖在屋顶,太浩湖以最美的模样回报了两人的一路惊险。
杨振宁的好奇心并未随着年纪增长而褪去,反而愈发凶猛,他与妻子翁帆甚至还在深更半夜驱车到火山附近,看喷发出的熔岩缓缓流入大海的奇特景象。
他的一辈子是普通人的几辈子,更懂盛景易逝难再遇。

杨振宁与翁帆旅行时的合照
有了翁帆的陪伴,杨振宁的百年,从不孤独。
多年前,杨振宁说过,三四十年之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自己的这段不寻常婚姻,是罗曼史。
时间自然给出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