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XX积分未使用,到期将失效,请立即登录积分商城兑换商品……”近来,很多人都曾收到类似短信。或是来自“运营商”,或是来自“购物平台”,实际上,这些看起来颇有诱惑力的福利政策,很可能是精心编织的陷阱!

这是公安部网安局微日前发布的提醒,类似的诈骗案例亦不少:杨先生就被酷似“10086”的“l0086”短信误导,填写信用卡信息、下载木马控件后被骗走7739元;也有人没网购却收到“快递异常”通知,一通“客服”电话、一个陌生APP操作,数万元便不翼而飞。

警方公布的诈骗短信截图。

面对这些骗局,不少声音提醒公众“提高警惕、克制贪欲”。诚然,“心底无欲天地宽” 是抵御诱惑的第一道防线,不明链接不点、陌生软件不下、验证码不透露的“三不准”原则,也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但当诈骗短信能精准锁定“有积分”“有购物习惯”的人群,当“l0086”这类仿冒号码能轻松绕过识别机制,显然不能只将责任归咎于公众“不够小心”。那些带着“精准打击”属性的诈骗信息,究竟是如何冲破层层监管、抵达用户手机的?背后潜藏的个人信息泄露黑幕,更亟待彻查。

诈骗短信的“精准投放”,本质是运营商、平台和监管链条的 “层层失守”。

此前央视曝光的1068号段诈骗案中,本应用于正规通知的1068号段,需经工信部门审批方可使用,且明确禁止转让出租,但在利益驱动下,这条管控链条被轻易击穿:广东某科技公司、无锡某网络公司申请号段后,转手交给武汉某信息公司,再经北京、安徽企业层层转租,最终落入无合法权限的公司手中,成为发送诈骗短信的工具。6家企业的协议里都写着“禁止转租”,却无一家履行监管义务;通信管理部门的监管停留在“审批环节”,缺乏对号段实际运营主体、短信内容的动态追踪——这种“审批时严、使用时松”的监管断档,让合规资源变成了诈骗分子的“伪装外衣”。

再看“10086”与“l0086”的混淆术,骗子利用大家对英文字母“l”和数字“1”的低辨识度,混淆视觉、投机取巧,可运营商的号码识别系统为何未能拦截?钓鱼网站的域名与真实网址高度相似,域名审核与监测机制又为何“视而不见”?监管的每一个漏洞,都成了诈骗信息流通的“绿色通道”。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失守与信息泄露正在摧毁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如今已有不少人收到1068号段的正规通知时,会下意识质疑其真实性;看到“10086”开头的短信,都要反复核对是“1”还是“l”。这种信任裂痕一旦蔓延,损害的不仅是运营商、电商平台的口碑,更是国家通信领域与公共服务的公信力,大幅增加社会运行的信任成本。

通信资源是防范诈骗的“第一道防线”,个人信息保护是社会安全的“底线”。唯有彻查监管漏洞、斩断信息泄露链条,彻底封堵“l0086”李鬼账号,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让社会对“安全”的信任重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