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去年消失森林面积超过苏格兰

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10月13日共同发布《2025年森林宣言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在落实2030年前扭转森林减少目标方面严重滞后,用于森林保护的融资有待加强。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5日,巴西杰尔马诺,Maxar卫星图像显示,杰尔马诺矿区的一座大坝结构被森林环绕,周围可见采矿区和开挖的土方。视觉中国 图

报告显示,仅2024年,全球永久性森林减少面积达到近810万公顷,面积超过苏格兰。火灾是导致去年全球森林减少的首要原因,约673万公顷森林因火灾消失,其中亚马孙雨林受损尤为严重。另外,过去十年间,平均每年86%的森林减少缘于永久性农业活动。矿产开采也日益加剧森林消失。

当地时间2025年3月17日,印度尼西亚南巴布亚省马劳克县,照片显示了一片被砍伐的区域,该区域将被改造成甘蔗种植园。视觉中国 图

2025年6月13日,巴西帕拉州,伊图纳/伊塔塔原住民领地,航拍画面显示,为牧牛而砍伐的森林。该地是未接触外部世界的原住民的家园。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4年9月23日,哥伦比亚基多河附近的非法采矿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视觉中国 图

2. 西班牙东北部暴雨成灾

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地区12日因暴雨引发洪水,多地陆路交通中断,不少人被困水中,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1日,西班牙,受风暴“爱丽丝”带来的强降雨影响,洛斯阿尔卡萨雷斯遭遇严重洪灾,波斯特拉斯瓦塞运河泛滥。视觉中国 图

西班牙国家气象局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塔拉戈纳省发布洪水最高级别预警,预计埃布罗三角洲12小时降雨量达180毫米。西班牙国家铁路公司宣布,受洪水影响,地中海沿岸城市巴塞罗那与瓦伦西亚之间列车暂停运营。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3日,西班牙,强风暴“爱丽丝”袭击加泰罗尼亚南部,强降雨后,人们疏通受阻的街道。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3日,西班牙,地中海强风暴“爱丽丝”袭击加泰罗尼亚南部,洪水泛滥,汽车被冲到河边。视觉中国 图

西班牙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街上浊流滚滚,不少汽车被淹。此外政府宣布,5个受洪水影响最大的地区13日停课并暂停开展体育和社会活动。伊利亚呼吁民众避免外出,居家办公。

3. 新西兰研究揭示气候对花蜜的影响

新西兰最新研究发现,不同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对花蜜的品质等产生影响,这为预测气候变化对依赖花蜜的本地鸟类和昆虫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新西兰蜂蜜产业提供了宝贵参考。

研究发现,总体趋势显示,在阳光充足的地区,花蜜量往往较低,而在比较干燥的地区,花蜜浓度较高。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建模预测不同地区花蜜的情况,也为养蜂者指明了蜂箱选址方向,以提高蜂蜜质量。此外,这项研究对于生态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型预测某地是否有足够的花蜜满足本地鸟类需求,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保护区放归物种。

蜜蜂采蜜。视觉中国 图

4. 科学家发现拖网捕捞和气候变暖加剧海洋中汞释放风险

汞是剧毒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大量富集,威胁人类健康。由中国、美国、英国、荷兰4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发现:拖网捕捞和气候变暖正频繁扰动全球大陆架汞汇,使大陆架海洋沉积物中的汞有加速释放的风险,威胁全球渔业安全及人类健康。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9日,墨西哥圣华金的汞矿,一名矿工将汞放入瓶中。视觉中国 图

汞汇是指能吸收、固定或储存汞,从而使其从活跃的地球循环中暂时或永久移除的生态系统。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汞的最佳封存场所。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也加剧了沉积物中汞的溶解和释放。数据模型显示,若全球升温1.5至5摄氏度,沉积物汞向水体的自然释放就将在本世纪末加剧6%至21%。海洋变暖预计会增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促进汞的溶解与释放。该过程还可能与更频繁的风暴等气候事件协同,加剧沉积物汞向水体的释放。

面对汞污染风险,研究团队认为,各国需协力遏制气候变暖,进一步削减燃煤、采矿等汞排放源,同时限制拖网作业,设立污染物敏感海洋保护区,以降低沉积物汞活化速率。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过一张在巴西亚马孙河捕获的河豚照片。之后的一份报告显示,亚马逊河豚受到了汞污染,这可能是该地区采矿活动中使用汞的结果。视觉中国 图

5. 气候变化致全球严重野火灾害更频繁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气候变化使野火季节变得更热、更干燥,时间更长,严重野火灾害在近10年来发生得更频繁。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8日,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一场大火正在燃烧。大火已烧毁非洲最大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埃托沙国家公园三分之一的面积。视觉中国 图

研究表明,2018年野火造成的全球损失达到了灾难性的顶峰,总计283亿美元。自1980年以来,严重火灾天气增加了两倍多,大气干燥程度增加了2.4倍,严重干旱增加了3.4倍。发生野火灾害需满足三个因素的叠加:高强度的日间火势、人口密集区域,以及高价值基础设施。南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南部和智利的地中海型森林,以及北美西部等地的温带针叶林地带,灾害发生率比较突出。

当地时间2025年1月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塔迪纳,人们返回曼蒂亚被大火烧毁的家,此前伊顿山火席卷了该地区。视觉中国 图

澳大利亚是全球野火多发地区,该研究呼吁采取紧急综合适应战略,将原住民火灾管理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包括提高建筑标准、完善疏散预案等。

6. 泰国多地受降雨及洪水影响

泰国防灾减灾厅5日发布最新通报说,全国有16个府受连日强降雨及洪水影响,已累计造成12人死亡、3人失踪,逾34万人受灾。泰国政府正紧急调集多部门力量展开救援。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3日,泰国程逸府南帕县遭受强降雨并引发洪水,村庄发生严重土地侵蚀。视觉中国 图

通报说,截至5日上午6时,本轮强降雨及洪水波及泰国北部、中部、东北部、东部及南部多地,其中程逸、彭世洛、大城等府灾情较为严重。洪水在一些地方造成道路与农田被淹、河水漫堤并引发山洪与泥石流。在大城府,包括大城古城遗址在内的多处旅游景点已停止运营。泰国防灾减灾厅已在受灾重点省份部署区域救援中心,调派救援船和抽水机等,加紧加固堤坝并抽水排涝。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8日,泰国巴吞他尼府,居民使用大型泡沫板作为临时木筏,往返于被洪水淹没的家园。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3日,泰国程逸府,南帕特县一乡村遭受洪水袭击,房屋被毁。视觉中国 图

泰国气象局4日发布天气预警说,台风“麦德姆”虽不直接登陆泰国,但其外围气流将在5日至7日影响泰国北部、东北及南部西海岸,可能带来强降雨或局部暴雨。泰国政府呼吁公众关注天气预警信息,避免前往山谷、河岸等高风险地带。

7. 韩国首尔老鼠增多,气候变化或为主因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首都首尔民众有关老鼠的投诉显著增加。分析表明,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偏暖、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强降雨频繁等气候变化因素。

首尔市政府数据报道,2020年至今年7月,首尔居民关于老鼠的投诉多达9280件。尽管首尔市整体鼠患情况目前不算严重,但老鼠增多这一趋势不容忽视,有必要定期监测,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一些分析师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首尔冬季气温偏高,老鼠活跃时间增多、繁殖季节延长,这是老鼠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首尔市政府推测,夏季热浪和强降雨频频以及一些城市开发项目和施工活动较多,也会让人们更容易发现老鼠。例如,当暴雨及洪水来袭时,老鼠往往会成群结队从下水道等藏身处逃到地面上;天热时,老鼠也倾向于跑到地面上寻找更凉爽的栖身场所。

街道上的老鼠。视觉中国 图

8. 气候变暖导致原始山地昆虫骤减

发表在美国生态学会期刊《生态学》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即使在相对不受人类干扰的“原始”山地,受夏季气温逐年升高的影响,昆虫数量也在迅速下降。这表明气候变暖可能成为全球昆虫危机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处亚高山草甸上开展了为期约20年的飞行昆虫监测。这里的昆虫数量平均每年下降6.6%,20年间累计下降了72.4%。研究还发现,昆虫数量的急剧下降与这一地区夏季气温逐年升高直接相关。此前多数关于昆虫减少的报告集中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而对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栖息地缺乏系统监测。这一研究表明,即便在“原始”环境中,昆虫也在快速消失,这表明气候变暖可能是驱动全球昆虫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国家公园的草地。视觉中国 图

9. 墨西哥强降雨死亡人数升至80人

墨西哥国家民防协调局本月16日公布最新灾情,墨中部和东部地区6日至9日的强降雨已造成至少70人遇难、72人失踪。本轮强降雨导致河流溢出引发洪灾,是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原因。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7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波萨里卡,卡索内斯河因强降雨泛滥,国家搜救委员会成员从空中搜寻失踪居民。视觉中国 图

在韦拉克鲁斯州受灾最严重,29人死亡、18人失踪,40个市镇不同程度受灾。伊达尔戈州21人死亡,普埃布拉州13人死亡,克雷塔罗州1人死亡。目前搜救工作和对受灾民众的援助仍在持续进行中。初步估计约10万户住房因灾害受损,墨联邦政府正与地方政府协调救助受灾民众,推进恢复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墨西哥空军已设立空中补给通道向灾区运送食品和医疗用品;墨政府已启动受灾家庭普查工作,将评估灾情范围并向受灾家庭发放经济援助。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6日,墨西哥伊达尔戈州,洪水淹没小镇。此前,该地区发生洪灾和山体滑坡。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7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波萨里卡,墨西哥红十字会成员向受洪水影响的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视觉中国 图

10. 新研究称地球正在“变暗”,或加剧气候变化影响

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研究显示,地球正在“变暗”,即地球反射到太空的光线明显减少。其中,北半球“变暗”更为明显,这一变化正在加速全球变暖。

美国航天局兰利研究中心和挪威国际气候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基于美航天局“云和地球辐射能系统”2001年至2024年的卫星数据,发现与南半球相比,北半球吸收了更多的光但反射的光更少。这意味着从太空中观察,北半球变得“更暗”。此外,大气层中的微小颗粒,即气溶胶,有助于形成反射阳光的云层。北半球多国的污染防控措施减少了气溶胶,但导致反射阳光的云层也减少了。南半球受丛林大火和大规模火山喷发事件影响,导致大气层中气溶胶增多,云层形成增加,进而反射了更多太阳光。

研究人员分析说,地球日益“变暗”反过来也会导致地球吸收更多热量,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其中,在“变暗”更明显的北半球,变暖速度可能会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人口稠密的北半球夏季可能更强烈、更漫长。滞留的过剩能量可能还会加剧高纬度地区冰雪融化,逆转季风状态,改变降水模式,或导致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经历更剧烈的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

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图像。视觉中国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