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富榜
每个季度,公募基金季报的揭晓都是行业焦点,市场目光多聚焦于业绩飘红、规模攀升的机构。过去三季度,权益市场整体呈现稳健上行态势,大部分公募基金即便在份额未出现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也凭借净值的稳步提升实现规模 “水涨船高”,对不少机构而言,这无疑是收获满满的一个季度。
不过,熟悉富榜风格的投资者都清楚,在各大媒体竞相追捧头部公司亮眼业绩与规模时,富榜始终保持差异化视角,更关注那些在行业上行周期中规模逆势下跌的公司 —— 本期内容,我们就聚焦三季度规模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批基金管理公司,剖析其规模缩水背后的关键原因。
整体而言,过去三季度权益市场上涨,导致大部分基金规模即便在份额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也随着净值的增长而水涨船高,所以那些规模下跌幅度最大的公司大部分是以固收投资见长的公司。
过去三季度,兴业基金是规模下跌最多的基金,相较于二季度末规模足足少了308亿元,这300多亿基本都是固收产品的规模下降,而在上一季度该公司规模又暴增800亿,规模如此上上下下,实在让投资者难以安心。
国寿安保基金在三季度规模同样下滑严重,少了200亿规模,包括固收产品和货币基金的大量赎回导致。
浦银安盛基金在三季度规模同样少了200亿固收产品规模,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家公司均是银行和保险背景的公司,在公司规模上可谓成也固收败也固收。
接下来规模下跌比较多的两家基金管理机构,都是券商的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是资产管理和海通证券资产管理,两家公司不同于上述3家3000亿体量的大公司,两家公司在三季度资产缩水的比例高达96%和86%,其中中信证券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规模直接从186亿降到7亿,基本规模给缩没了,旗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直接清零,把富榜震惊到了。接着在规模降幅榜上,交银施罗德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国联基金以及安信基金等机构,三季度管理规模也均处于行业降幅靠前位置。这些机构的规模下滑原因各有不同,部分与固收产品赎回相关,部分则因旗下权益类产品业绩不及预期导致份额流失。
整体来看,三季度基金公司规模分化进一步加剧,而规模逆势下跌的机构,若想扭转局面,仍需从产品布局、业绩稳定性、客户服务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