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方远
9月26日一早,一则“小米17的预售崩了”消息飞速传播。
部分友商直接拿到了预售数据,从电商渠道看,小米17系列只有上代的90%,标准版则在80%以下。不及预期的消息很快就化作悲观情绪蔓延至资本市场,当日小米集团(1810.HK)股价一度下跌超过8%。
外界的恐慌并没有影响小米的节奏,在内部看来电商预售订单下滑完全在意料之内:一是此次线下并未提前展示样机;二是线下预约小米开始收取定金;三是小米有意引导用户前往门店取货。
也是在当天,小米西南地区某经销商告诉界面新闻,从不同门店的预约情况看,预约量是明显高于去年的,对小米而言,真正决定决定成败的是第一个首销开始的周末。
9月26日10点首销开始,小米迅速用战报回应了质疑,小米17全系开售5分钟,刷新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销额纪录。开售5天后,小米17系列销量正式突破100万台,其中Pro/Pro Max版本占销量的80%。

一场令多方“意外”的首销,小米凭借小米17系列以22.08%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周度冠军,短暂超越了苹果,也拉开了10月新机潮的序幕。
小米、OPPO、vivo上演“十月围城”
九月底到十月,小米、OPPO、vivo各自发布了今年的旗舰产品,红魔、iQOO、红米、真我、一加等子品牌也紧跟其后。其中一加更是将其数字系列和ACE系列一同发布。
这些新机的共同点是,较上代产品发布时间皆有提前,直接原因是高通和联发科芯片在9月各自发布了旗舰芯片,与上一代相比其发布时间提前近一个月。
联发科天玑9500虽早于骁龙8至尊版(Snapdragon 8 Elite Gen5)两天发布,其搭载机型vivo X300系列和OPPO Find X9系列发布节点皆晚于小米17系列。
一位上游供应链分析师告诉界面新闻,芯片厂商的发布节点往往是根据手机厂家的需求来推进,高通如果把节奏提前,其竞争对手联发科自然也会同步提前,这一点芯片厂商的逻辑是一样的,抢到节奏才能抢到客户。OPPO、vivo没有早于小米发布机器是因为天玑9500虽然早于高通骁龙8至尊版发布,但芯片验证和批量生产没有跟上。
尽管如此,OPPO并没有放弃与高通进一步深入合作,2025高通骁龙峰会上,高通首次推出“双8系旗舰”策略。其中,骁龙8 Elite Gen5由小米17首发搭载,另一款骁龙8 Gen5作为正代旗舰芯片,由一加官宣全球首发。该芯片采用3nm制程工艺,性能与骁龙8至尊版相近,但更注重能效平衡。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称,这颗芯片是一加跟高通双方联合定义,双方一起做了近两年,接下来会在一加非常重磅的机型上面发布,将于年内上市。界面新闻了解到是这款芯片比原本的计划发布时间是2026年的二季度,现在提前了近两个季度。
 
Omdia手机行业研究负责人刘艺璇对界面新闻表示,高通把高端芯片的时间节点提前,是希望跟iPhone17在时间线上拉齐,方便中国的手机安卓厂商直面与苹果在高端上竞争。而高端之外过去两年间也能够看到厂商在做产品规划和海外市场的发布都不再是遵循之前的时间节点,厂商在产品发布时间节点上表现的更加灵活和弹性。
目前小米仍是高通最大的客户,一直享有高通每代旗舰芯片的首发权。今年小米从改名小米17选择直面苹果显然是有意之举,高通的骁龙8至尊版提前使得搭载天玑9500芯片OPPO、vivo加紧节奏,从这个角度看是小米带了整个市场的“节奏”。
每年的10月是双十一大促前的关键备货窗口,手机厂商需提前1个月发布新机,预留产能爬坡、渠道铺货和预售预热时间。新机首发价与双十一折扣形成价格组合拳,刺激消费者“早买早享受”或“等促销降价”的决策。
今年,随着这一轮线下国补的退坡,厂家被迫要用更快的速度来迭代抢占存量用户,即发的越早就越优势。
这也造就了手机厂商“十月围城”的现象。当然,这背后的本质是中国供应链成熟度、消费节点红利和厂商博弈策略三重共振的结果,也是国产手机厂家不得不做的选择。
首销超预期
“今年很不好做,整体节奏很快,原本预测苹果会给所有人都带来压力,现在看过来小米、OPPO、vivo首销都在上涨。”某国产手机厂商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这个跟我们一开始预判的趋势不一样。”
面对苹果的压力,国产手机厂商善于用差异化来争夺用户。比如小米17 Pro系列增加了背屏设计。同期发布的OPPO Find X9与vivo X300则通过影像来打差异化,双方都上了200MP长焦、8K视频录制成头部品牌差异化焦点,直接比拼长焦与视频能力。
 
次旗舰品牌真我、一加受益于7000mAh+硅碳负极电池成本下探,在新机型上纷纷采用该方案,并搭载120W快充,在细分市场iQOO 15和一加15均强化高帧率和散热配置,争夺电竞用户。
界面新闻了解到,vivo X300系列首销总量约在9万多台,相比上一代产品X200首销日增长50%。OPPO Find X9线下首销量约在7万至8万台,和小米一样,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配置更高的Pro版,有超30%的增幅,标准版则表现一般。
此前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内部完全没有预料到小米17 Pro Max卖得这么好,发售当天晚上就在想产能要怎么提升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各家旗舰机型首销期间,其关注度同步以往也变得更多,当然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在小米17系列发售的第三天,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日发文称,小米手机17系列因为开售不及预期下调订单的20%,若后续无更积极的价格策略或营销活动,17系列总出货量可能会低于15系列的约800万部。
卢伟冰当日下午发文回应表示,“小米17系列有信心销量会比上代小米15系列更多。”
另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小米已经对小米17系上游订单做了调整,Pro max订单由原来的190万台备货增加至220万台,整体出货规模会维持在1000万台以上。
标准版遇冷
今年手机市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各家主打产品的标准版销量都不及预期。
渠道人士殷宪永认为,此次各大国产手机的标准版普遍遇冷的很大原因是因为iPhone 17标准版更具性价比,对各家标准版都造成了影响。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周销量追踪报告》,2025年第四季度开局强劲,苹果是此次销售的主要增长动力。“在上市的前两周,我们看到中国市场iPhone 17基础款的销量几乎是同期iPhone 16基础款的两倍。”Counterpoint分析师Mengmeng Zhang表示。
今年,iPhone 17标准版售价保持5999元起(256GB存储),与前代iPhone 16(128GB)相比,存储容量翻倍但价格未调整,叠加国补后价格下探到5499元。
另外,双十一期间,苹果的上一代产品iPhone 16系列降幅超过20%,256GB版本价格可能降至5000元以内,叠加平台券、国家补贴和以旧换新后,最高优惠可达2500元。
iPhone 16 128GB版本降至4500元时,则直接侵入了国产厂商腹地。
苹果的降价早在去年三季度已经显现出威力,导致国产厂商3000-5000元主力机型出货量环比下降7%,国产厂商一度被迫降价应对。
上述手机厂商员工告诉界面新闻,“OPPO、vivo今年在制定操盘策略时沿用了往年的惯例,在Pro版本的定价更加激进,然后标准版跑长期,留出一部分利润来后续调价做准备。”
据其透露,vivo X300和OPPO Find X9的标准版实际上是涨过价的。“中间一直在纠结,看到小米17系列标准版表现一般后就主动提了200元,算是保利润的考量。”
 
近几年,包括小米、OPPO、vivo在内的多家厂商在旗舰产品定义上采用与苹果相似的直屏设计,尺寸接近iPhone,兼容AirDrop协议,适配苹果生态场景(如文件格式兼容、通话录音处理等)。
这种策略成功吸引了一波愿意买单的客户,但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当苹果主动做出改变之后,其他手机厂商就会陷入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哪个版本卖得好,完全取决于对手怎么做。
今年标准版遇冷也暴露出厂家在完全对标苹果以后产生的问题,即丧失了更多产品的主动权。
“从格局上讲,目前引领高端的厂商仍然是华为和苹果,在中国市场,他们的位置还是比较难以撼动。”刘艺璇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