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国宝

10 月 10 日下午,杨清为卖房去了一趟银行和小区门口的中介门店,汇总银行和中介的信息后,杨清发现,现在卖掉房子所得的钱还不够支付贷款的尾款。

杨清的小两居位于一线城市的核心区,2019 年底购入,目前房贷尾款本金还剩 230 多万元。中介告诉她,房子的成交价预计在 220 万元左右,她简单算了一下,想要卖掉房子,还需要补上十几万元。

杨清的情况并非个例。2025 年 9 月底,因计划回老家发展,王斌打算卖掉自住的房子,向中介咨询后,他发现 200 多万元购入的房子,目前只能卖到 100 万元出头,而他贷款的尾款还剩下 120 万元左右。

2025 年中,马燕为了卖掉老家的房子,向工作所在地城市的银行贷款 20 万元,才勉强还清了银行尾款。她说,买房时,她和丈夫分别向同学借了不少钱才凑够首付款,没想到卖房时还得借钱,虽然损失惨重,但她也解脱了。

今年以来,卖房款无法覆盖房贷尾款,有业主面临 " 卖不起房 " 的尴尬。一位中介告诉经济观察报,他的一位客户与买家已经签约,但由于借不到钱还尾款,最终没有完成交易," 买家比较同情卖家,没有收违约金 "。

卖还是不卖

杨清的房子 60 多平方米,2019 年底购买时,总房款加上税费接近 400 万元,她和丈夫有 100 多万元的积蓄,双方父母拿出 20 多万元,又向亲戚、同学、朋友借了七八万元才凑够首付。

买房几乎耗尽杨清的积蓄,买完房后,她和丈夫只剩下 5000 元生活费。2020 年中,杨清的房贷办下来了,每月 1.4 万元出头,她和丈夫的工资加起来 2.5 万— 2.6 万元,足以应付房贷。

杨清和丈夫在 2019 年结婚,婚后计划要孩子,买房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她想让孩子出生在自己的房子中。2020 年底,杨清的女儿出生。

杨清原本在一家公司做电话销售,产假期间基本没有收入,考虑到未来孩子的教育需要用钱,产假结束后,她选择辞职,跟同学一起做电商外贸。杨清的丈夫是一名程序员,孩子出生后,丈夫的收入完全可以覆盖房贷和生活费。

彼时,外贸电商比较赚钱。按照杨清的设想,等到孩子上小学时,他们有了一定积蓄,就可以换一套更大的房子,让父母过来接送孩子,她和丈夫赚钱。

2023 年下半年,杨清一家的生活节奏变了,先是丈夫被公司裁员,紧接着外贸电商生意也不好做了,每月 1.4 万元的房贷变成负担。

每年,杨清家的房贷支出、生活费及孩子花费加起来 30 多万元。丈夫一直找不到工作,杨清的收入也不稳定,为了房贷不断供,丈夫跑起了外卖。

跑外卖是一个辛苦活儿,杨清说,每天必须跑够 15 个小时才能赚到房贷的钱,时间长了,丈夫的身体开始吃不消。9 月底,她和丈夫商量,计划卖掉房子到郊区租房以减轻生活压力。

杨清的房子至今累计还款近 100 万元,房贷尾款本金还剩下 230 万元左右。中介告诉她,根据以往同户型成交价及当前的市场行情,她的房子成交价预计在 220 万元左右,想要快速成交,价格还得更低。

从中介门店回家,杨清盘算了一下家底,现在,家里的积蓄不到 10 万元,卖掉房子所得加上全部积蓄,也无法覆盖房贷尾款。她原来只知道有人买不起房,现在她面临的是卖不起房。

找人借钱卖房,杨清不知道怎么张口,而且卖完房就一无所有了;不卖的话,按照现在的收入情况,断供是早晚的事,一旦被银行法拍,损失更大。

翻身资本

王斌的房子位于一线城市的卫星城,2021 年初购入,是一套 97 平方米的三居室,原房主买入后一直没有装修,所以王斌买的是二手房,房子实际是新房现房。

房子总价 203 万元,中介费、税费及装修费合计为 35 万元。也就是说,王斌为这套房子共投入近 240 万元,照此计算,房子购入单价接近 2.5 万元 / 平方米。

王斌大学毕业后就在该卫星城做生意,2019 年底,他将经营的饭店盘了出去,此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买房一方面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他认为当时的房价适合抄底。

王斌曾认为,2023 年消费领域将迎来一轮反弹,他和人合伙开了一家饭店,总投资达到数百万元。王斌说,当时,他身家上千万,投资饭店的钱只占他个人财富的一小部分。

饭店开业不久,生意变得冷清,半年后,王斌与合伙人因经营理念分歧散伙。王斌说,散伙时,两人谁都不愿意要饭店,都想要现金,最后只能低价盘出去,整个投资打了水漂。

2023 年下半年,王斌自己投资重新开了一家饭店,同时参与投资了几个消费领域的项目。到 2024 年春节后,饭店每月亏损超过 10 万元,其他投资也处于烧钱状态,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 这两年把前十年的积累都亏进去了,目前只剩下这套房了。" 王斌说,他打算回老家发展,这套房子是他留给自己东山再起的资本。

市场行情的走势超出了王斌的判断,2025 年 9 月底,王斌咨询中介后得知,现在他的房子最多能卖 100 万元,到年底估计只能卖到七八十万元。中介让他早做打算,不要犹豫。

9 月底,王斌将房子委托给中介出售。这几年,王斌一共还了 30 万元房贷,最近,他又提前还了 10 万元,目前还剩 120 万元房贷尾款。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他想要卖掉房子,不仅凑不到翻身的资本,还需要再投入 20 万元。

王斌说,房子肯定要卖,否则未来更难脱手。他打算回老家开一个小店养家糊口,多陪陪家人。之前,因为生意忙,他陪家人时间太少,以后要全部补上。

贷款也要卖掉

不同于杨清和王斌,2025 年中,马燕成功卖掉了房子,为此,她还向银行贷款了 20 万元。

马燕从小生活在一座三线城市,2019 年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学所在的省会城市,而是回到家乡准备考公。2021 年,马燕和丈夫在老家买了一套三居室做婚房。这套房子是次新房,首付款和税费加起来 40 多万元,贷款 100 多万元,月供 4000 多元。当时丈夫已经参加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应付房贷没问题。

马燕的丈夫在县城工作。两人计划,马燕考公过关后留在市区,丈夫想办法调回来;如果不能留在市区,两人尽量到同一个县城上班。2021 年底,由于无法留在市区,她选择到丈夫所在的县城工作。在县城稳定后,她和丈夫在县城贷款购入一套住房。此后,他们的女儿在县城出生,养孩子加上两套住房的月供,让小两口本来宽松的日子紧张起来。

马燕一直想卖掉市区的房子,一方面,房子没人住,也租不出去,每年还得交物业费;另一方面,2023 年市区房价波动,这套房子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丈夫和婆家不舍得。

今年上半年,马燕还是将房子委托给中介,为此和丈夫还吵了一架。她的丈夫一直认为房价还能涨回来,现在卖了就等于亏了;她则认为,现在不卖,以后亏得更多。

" 五一 " 假期时,马燕回市区父母家过节,顺便咨询了中介公司,她在市区的房子最多卖 80 万元。在她的坚持下,房子最终以不到 80 万元的价格成交,她大概算了一下,市区的房子一共亏损了近 60 万元。

卖房时,马燕在市区的房子还剩近 90 万元的房贷尾款,房子只能卖不到 80 万元,想要还清尾款,还需要自掏腰包拿出约 20 万元。好在她和丈夫都在体制内上班,在工作的县城很容易申请到贷款。

马燕说,卖房的最大原因是月供压力太大,她和丈夫工资收入 1 万元出头,房贷花去了三分之二,孩子的花销也不少,剩下的钱只能勉强维持她和丈夫的温饱,其他娱乐活动想都不敢想。

在马燕看来,她和丈夫的收入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30 年房贷压力太大了,而且,随着孩子逐渐成长,花费更大,总不能一直和双方父母伸手要钱。所以,她明知道房子卖得亏,也坚持要卖掉。

卖掉市区的房子虽然让马燕心痛了很长时间,但县城房子的月供只有 3000 多元,他们一家生活质量迅速改善,假期也敢出门旅游了,还两套房的月供时,买衣服和化妆品都需要盘算半天。

卖不起房

与杨清、王斌和马燕一样,在 2018 年至 2021 年购房的很多人,都经历了房价和房贷利率的双高点。

作为刚需,如果只是资产贬值,还不足以让他们卖房。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的收入覆盖房贷变得吃力。杨清说,卖掉房子后,她初步打算租房住,远郊区的两居室,一个月的租金只有 2500 元左右。

上述中介告诉经济观察报,他的一位客户同样因为收入下降需要卖房,买家也同意业主使用购房款偿还银行尾款,但还差 20 万元,借了几天也没有凑齐,最终只能解约。

该中介说,信用资质相对较好的业主,可以申请消费贷等借款,但如果用于偿还房贷,可能会涉嫌违规,他们一般不鼓励业主贷款卖房。此外,中介公司也可以推出过桥贷等信贷措施,但多数业主的经济状况并不符合贷款要求。

在该中介人士看来,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做生意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断供。但在家庭收入无法覆盖房贷时,想要不断供,就只能卖掉房子。今年以来,卖不起房的情况开始多了起来。

他说,除了卖房,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断供保房,即主动断供,然后和银行谈暂停还贷。但这是一步险棋,一旦断供,银行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和业主谈,暂停还贷几个月;另一种是向法院起诉法拍,一旦进入法拍,业主的损失更大。

杨清身边有熟人因还不起房贷申请了停贷,一次可以申请暂缓几个月,最长可以停还房贷三四年之久,但并非所有人都会申请成功。由于申请停还房贷需要断供,目前她的经济状况让她不敢冒险。

目前,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专业为业主断供保房的中介机构。但上述中介认为,这些机构多数是 " 骗子 ",因为,如果可以断供保房,业主自己也可以申请;如果银行要法拍,中介机构也无法阻止,所以,业主只是白白多花一笔冤枉钱。

(应受访者要求,杨清、王斌、马燕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