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期的美食顶流,不是 bistro 也不是主理人餐厅,而是一个行踪神秘的脏摊儿。

每到晚上九点,东三环高架桥下的一个摊位前就会排起长队,炒饭师傅顶着食客饱含期待的炽热目光猛火爆炒。高楼大厦的角落里,烟熏火燎的气息直冲云霄。

过于火爆的生意,硬生生把炒饭摊逼成了流动摊位。每天随机出摊,想要吃上一次,不仅得体力好,还得多加几个群,拓宽人脉。

因为生意过于火爆,据说 11 月初,摊主 " 小广东 " 就要把摊位拓展成实体小店。看来将会给在夜晚中苦苦寻觅的人们降低等待的难度。

北漂在寒风中追着摊主跑早已不是个例。对于都市打工人来说," 漂亮饭 " 只是朋友圈的装饰品,好吃不贵的脏摊儿才是他们下班后苦苦寻觅的 " 白月光 ",而每座城市也都有着自己的银河护 " 胃 " 队。

一、都市打工人,全网找脏摊儿

晚上十点多,北京打工人的工作群刚刚消停,另一个群开始蠢蠢欲动。一句暗号在反复刷屏:" 今天出摊吗?"

运气好的话,会出现一位已经在现场的好心人,丢来一个定位。否则就得时不时查看一下手机,在刷屏的疑问句里寻觅一丝线索。

一位家住东坝的朋友告诉我,她离这家炒饭摊最近的一次是 9 月 29 号。那天她从社交平台上偶然得知,摊主就在她家附近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上出摊。然而,当天她在外地出差,等到第二天回来再一看,出摊位置又变了。

想要吃上这样一盒简单的炒饭或炒饼,堪比城市寻宝。因为小摊过于火爆,模仿者也开始陆续出现。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吃完好几天,才发现自己 " 吃错了 "。

这炒饭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对网红餐厅排队现象嗤之以鼻的打工人坚持不懈地再三回购?据吃过的朋友说,有 " 镬气 " 是它胜出的秘诀。洋葱、鸡蛋、腊肠、腊肉 …… 食材在锅和火苗之间翻腾,没几分钟就装盒送到了顾客手里。

另外,据说虽然价格便宜,但老板对待食材的态度却丝毫不马虎。它的米粉、腊肠等食材都是从广东韶关运过来,是北京难以找到的正宗口感。

在今天," 镬气 " 可能已经是饮食业的神话,听说过,没见过。在外卖无孔不入的都市生活里,这种师傅拿着铁锅大勺在你面前哐当猛炒、火苗乱窜的画面,谁能顶得住?

北京打工人对脏摊儿的追捧,并不是第一次。几年前,位于朝阳区青年路的 " 老张拉面 " 也曾创造夜晚的神话。这家一开始只在深夜 12 点才开始营业的牛肉拉面馆,最初是青年路地铁旁一家极其简陋的脏摊儿,后来才搬进了大悦城斜对面停车场的活动板房里。

白天,旁边隔一条马路的朝阳大悦城里,年轻人聚集在精致的商场餐厅。每到深夜,加班的白领、司机、蹦迪结束的人则会涌到老张拉面这里排成长队,即便是冬天也照排不误。

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清汤牛肉面,配上肉丸、豆皮、卤蛋,再加上秘制的辣椒油,味道一口惊艳。这家店一跃成为网红店,也延长了营业时间。不少明星都来打卡,至今依然非常火爆。

除此之外,早期还有交道口胡同的张妈妈钵钵鸡,民族大学西门的鸭血粉丝汤,菜市口的铁板烧 …… 都曾是统治北京夜晚多年的 " 地下必吃榜 ",治愈过不少下班后身心疲惫的打工人。

二、为什么人人都爱路边摊?

有人说,与精致不沾边的脏摊儿,以看得见的烹饪过程和钱包友好的价格,为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带来一份朴实无华的治愈感。

脏摊儿的 " 脏 ",也恰恰代表着在这样 " 不大讲究 " 的用餐环境下,可以短暂地放下社交礼仪。它就像是每个人在城市生活中积攒的宝藏,最初只在社交范围内流通。这也就意味着同桌用餐的人可以推心置腹地好好聊天,不必再绷着。

同时,这些营业至深夜的小摊,也为加班至深夜的人提供了一份美食保障。在回家的路上,就能解决掉 " 今晚吃什么 " 的世纪难题。毕竟朋友可能爽约,但摊主的准时率惊人。

或许,人类对于路边摊的爱是 " 刻在基因里的 "。

街头小吃是一种具备全球属性的文化。比如在美国,餐车文化(foodtruck)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在城市化初期,城市中的街边餐车为工作的人们提供快速、便捷的美食,即便在 1930 年代和 2008 年的经济萧条期,依然十分繁荣。在美国影视剧中,各种各样的街头餐车,已经是美国文化的典型符号。

而对于中国这个 " 小吃大国 " 来说,路边就能买到的食物,同样占据了美食界的半壁江山。在《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等美食纪录片中,街头美食同样出镜率极高。它们同时也是代表不同地区饮食的重要元素。想象一下,如果带外地朋友来家乡吃饭,你是不是一定会想到一两种街头小吃?

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一、二线城市生活中,Bistro、主理人餐厅、网红打卡店代表着不断更新的审美潮流,但不菲的价格、克制的分量,以及需要格外注重的用餐仪式感,很容易就让吃饭成为一种 " 情绪劳动 ",使人快速感到疲惫。

社交媒体上流行的 "dating 五不吃 " 或许是一种更为幽默的表达。

△网友总结的上海 dating 五不吃(图 / 小红书截图)

相比之下," 高性价比 " 的路边摊似乎成了一种稀缺,毕竟十几块钱的炒饼、炒饭,很容易达到你的期待值,而人均几百元的网红餐厅,一旦不好吃就格外让人生气。

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不再盲目相信那些叠加滤镜、精致的食物图片。外卖平台上,分辨出哪些是堂食店、哪些是外卖店,更是成了需要专门研究的课程。只有亲眼所见的烹饪,才能让人安心。

仔细想想,其实和白天排队等位的网红餐厅一样,位置隐蔽、同样需要排队才能吃到的深夜脏摊儿,也是另一种 " 社交货币 "。在群里喊着 " 求定位 " 的打工人,缓解的不仅仅是胃的空虚,还有夜晚的孤独。

所幸,在北京、深圳、杭州这样被调侃为 " 美食荒漠 " 的快节奏城市中,仍有充满烟火气的小摊儿默默满足着所有人的口腹之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九行 Travel ,作者:吃卜宝,原文标题:《半夜硬控打工人,这个路边顶流彻底火了》,头图来自: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