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老师是权威,所以学生必须服从。而今天,教育关系更像是一场师生之间的 " 双向奔赴 "。

文 | 李思寻

近日,一场发生在重庆工商大学课堂上的师生冲突,在网络上传播了起来。重庆工商大学一名女教师被学生在网络上匿名发帖指责 " 上课刻薄 "" 魅男 " 等言语。当事老师在得知此事后立即将相关内容的截图发到当时在场的学生群内,要求这名学生拿出证据,并表示自己已联系发布平台获取相关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将起诉其侵犯名誉权。

大学的匿名帖子

事件的传播引发了广泛讨论。据多家媒体报道,矛盾源于 10 月 28 日的一次课堂教学。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一位胡姓女教师在课堂上点名提问一名女学生李某。当时该学生未能正确回答问题,老师随即进行了较为严肃的批评。

据李某事后在道歉中所述,她感到当时场面尴尬且情绪受到刺激,认为老师批评 " 时间太长 ",将近 20 分钟。之后她便在课后通过匿名社交平台发布帖子,称这位老师 " 刻薄 "" 对男生宽容,对女生苛刻 ",甚至使用了 " 媚男 " 等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

该帖子随后被转发至校内部分社交群,引发同学讨论。虽然帖子并未指名道姓,但部分学生通过课表和描述推测出涉事教师身份。很快,这则匿名言论在校园内扩散,引起当事老师的关注。

胡老师在发现该帖子后,将截图发送至群,并表示如发帖人无法拿出事实依据,她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名誉。她称,帖子中的言论已经构成对其人格与职业声誉的损害。

当事老师在学生群里询问证据

随后,胡老师向该学生匿名发帖的网络平台申请了内容保全,并联系学校和相关部门备案。而由法律人士指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编造、传播他人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属于侵犯名誉权,受害人可依法追责。

之后李某在学生群中承认是自己发帖并向老师道歉。但当时胡老师并不接受她的道歉,并打算等出差回来就准备起诉李某。之后李某又在社交平台上向胡老师和学校道歉。李某在道歉中写道:" 我因答题错误被老师批评,心里一时不满,在社交平台上随意使用了网络词汇,带有夸张与主观情绪。未考虑到言论可能造成的影响,对胡老师和学院带来了不良后果,深感抱歉。" 她同时表示,帖子中 " 被批评 20 分钟 " 的说法并不准确,是自己情绪化的夸大。李某已删除原帖。

当事学生向老师道歉

胡老师真的像那位造谣学生描述的那样吗?从校园匿名平台上流传出的留言来看,显然并非如此。许多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都在留言区表达了对胡震老师的喜爱与尊敬——有人称她 " 上课思路清晰、气场强大 ",也有人说她 " 既严谨又温柔 ",甚至有学生写道," 每次上她的课都像被点亮了一样 "。在这些真实的学生反馈中,胡老师被描述为一位既有学识又有魅力的教师,而非造谣中所言的 " 刻薄 " 或 " 媚男 "。

其他学生对胡老师的留言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的匿名社交账号频繁引发争议。匿名平台原本为学生提供了 " 表达的出口 ",让人们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空间里倾诉不满。然而很多学校的 " 表白墙 "" 校园墙 " 等平台在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同时,也成为造谣与情绪宣泄的重灾区。虽然部分高校已加强匿名账号监管,建立 " 网络文明公约 " 和 " 学生网络素养课程 ",以引导理性发声。但重庆工商大学的这一事件,再次向网友们传递了网络不是法外,匿名也不是挡箭牌 , 做了违法的事就必须承担后果。胡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这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在过去,老师是权威,所以学生必须服从。而今天,教育关系更像是一场师生之间的 " 双向奔赴 "。 教师的批评意在提醒学生好好听讲,而学生的反应源于自己真实感受。如果双方之间没有好好沟通,那么原意会扭曲,也会让双方产生误解。

胡老师的行为,在传统教育视角下属于 " 严格要求 ";但在如今的学生眼中,这些严厉的语气和长时间的批评,可能被视为是老师对自己的 " 羞辱 " 或 " 情绪攻击 "。当 " 被批评 " 这件事被传播到网络上,它就不再只是学校中简单的师生冲突,而是会被放大成一种社会话题。

重庆工商大学在事件曝光后回应称,学校高度重视相关网络言论和师生纠纷,学院已与双方沟通,正在核实情况并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截至目前,学校尚未公布有关这件事情进一步处理的结果。

资料来源:红星新闻、极目 新闻、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