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1日是“世界流感日”。近日,流感病毒在全国各地的活动已逐渐上升。
“我国流感预测数据显示,今年流感可能比往年更早到来。”11月1日,在流感季全球出行全面守护公益行动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解读我国流感防控现状时提到。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每年约有10亿例季节性流感病例,包括300万至500万例重症病例,每年全球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约29万至65万人死亡。
“从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数据来看,南北方流行态势存在差异。南方地区近期一周流感样症状人群中,流感核酸阳性率已超10%,标志着已进入流感季。”李侗曾介绍,北方目前仍处于低水平流行,与往年持平或略有增加,但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已出现流感病例及聚集性疫情,预计11月中旬可能进入流感季。
李侗曾介绍,当前监测到的主要流行毒株为甲型H3N2,与去年的甲型H1N1不同。该毒株变异性更复杂,流感疫苗对其预防效果略逊于H1N1,且老人、儿童感染后症状更重,住院需求会增加,今年整体流感防控压力可能高于去年。
有研究表明,国际旅行是流感全球传播的驱动因素之一。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正是北半球流感高发季,包括日本、韩国等周边热门旅游国家和地区正处于流感高峰期。“今年全球流感活动启动较早,10月3日日本宣布进入流感季,较往年提前5周;10月17日韩国发出流感预警,欧洲多国流感病例数也明显增加。我国流感预测数据显示,今年流感可能比往年更早到来。”李侗曾说。
专家表示,流感绝非“大号感冒”,尤其在旅途劳累、抵抗力下降时,风险更高,在医疗体系和语言都可能陌生的国外,感染流感带来的健康风险更为棘手,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幼儿、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的流感高危人群而言,流感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普遍不超过5%,多数地区仅2%-3%。这一现象源于公众对流感的误解,不少人将流感等同于普通感冒,认为无需特意接种疫苗,甚至觉得‘抗一抗就能过’,忽视了老人、儿童等脆弱人群可能出现重症乃至死亡的风险。”李侗曾表示,同时,部分公众对疫苗效果期待过高,认为接种后就不应患病。但流感疫苗平均防护效率约50%,且可能存在“接种后仍出现类似感冒症状”的情况——实则可能是感染了普通感冒病原体,而非流感。此外,疫苗需达到一定接种率才能形成有效防护,这一认知也未被广泛普及。
“很多人将流感误当作普通感冒,患病后仅服用感冒药,甚至依赖抗生素治疗,忽视了专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李侗曾指出,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间,一定要及时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像全新机制的玛巴洛沙韦,可以阻断病毒复制,全程就服用1次,一天就能降低体内病毒帮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