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条纹笔记本上的字迹是一团杂乱歪曲的线条,一位求助者拍照后发在豆瓣“史上写字最烂”小组里,等待有人帮她辨认内容。
她留下了关于这些字迹的线索:
“爷爷是老知青,‘十一’的时候刚过完八十岁生日,爷爷有文化又幽默……2024年12月23日,爷爷因急性间质性肺炎进住进ICU……在急诊等待床位的时候,因为老人插了呼吸机没法说话,所以示意我们要写字,但爷爷写的字没有家人认识……”
求助帖下方,善意接踵而至。有人会用不同颜色的笔顺着字形的轨迹描写一遍,再在空白纸页上重新组合笔画。他们像是拆字的工匠,将原本写得混乱的字一个个拆解组合,最终认出了很多字。
随着求助者越来越多,这个曾经以调侃字丑为主的群组被更多人看到,功能也发生着改变。有求助者发的字迹一直未被认出来,但辨认并未停止。留言区里,不断有人提出自己的猜测和想法。
这是一个相互疗愈的过程。有段时间,小组成员冯梦瑶点开小组首页,满屏都是关于辨认亲人临终字迹的求助。她感到,这个小组成了一些人释放对亲人思念的通道,在这里,哀伤和抚慰同时存在。
一个网络小组的蜕变
“史上写字最烂”小组成立于2019年,目前有将近20万组员。小组简介带着自嘲:“如果你写字很烂,对不起,我们这里还有更烂的!如果你写字烂,那么你就是王者!”
组员们在这块“自留地”内分享自己写下或遇到的“丑字”,相互猜测和调侃。
冯梦瑶加入“烂字小组”是在五年前。当时她还在上大学,觉得自己写字不好看,老师潦草的板书“也常常让人匪夷所思”。她之前刷到过这个小组的一个帖子,是让人猜老师写的什么字,之后也一直刷到类似的帖子。她“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申请进组。
她记得,刚进组时,大部分的帖子都是关于很烂的字的,包括发帖者的老师、同学或者同事写的丑字,大家纷纷猜测这些字写的是什么。冯梦瑶说,猜字的人像是在破解谜语。而那时的“烂字小组”,只是供组员“逗乐”的存在。
变化发生在2023年11月。
有人在组内发起求助:“爸爸在ICU中写的字,求帮辨认。”很快,有网友辨认出,这位父亲可能想说“咳不出来”、“想大便”。次日,求助者回复:“谢谢大家关心!就是想大便,喉咙卡有东西,刚刚医院已经打电话说体征稳定,已经撤了呼吸机,病情那么严重的患者恢复那么快是奇迹!”
“没想到这个组还有这样的意义,感动了。”有网友在帖子下评论。
从这条可能挽救生命的帖子开始,“烂字小组”被更多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寻找奇迹。
成为“烂字小组”成员的第三年,22岁的冯梦瑶意识到,辨认字迹的背后,承载着许多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她曾目睹组员们发帖求助辨认亲人临终前的字迹,她也从一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变成乐意帮助别人的人。
这一年的6月,冯梦瑶回忆,她第一次帮忙代发辨认遗言的求助帖。那天,她在小红书上偶然看到一个女生发的帖子,标题是“爷爷的遗书求翻译”。
帖子的内容是:爷爷住院时在 ICU 写下这行字,后来爷爷去世了,这行字成了他生前最后的遗言。发帖者还发了两张爷爷平时书写的字迹,请求大家帮忙辨认。
那些黑色或蓝色,断断续续、歪歪扭扭的字迹像高低起伏的心电图。冯梦瑶不知道老人是在何种状态下写下这些字的,但似乎用尽了所有力气。她能看出大概的字形,但这些字实在超出了她可辨认的范围,她想到可以请“烂字小组”的“大神”帮忙。
于是,冯梦瑶私信了帖主,说可以替她在豆瓣“烂字小组”转发这个帖子。
求助者同意了。那种彼此不认识,但是相互信任的交流让冯梦瑶感觉奇妙。求助者告诉她,想知道爷爷还有什么憾事,或者,爷爷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冯梦瑶于是在“烂字小组”里转发了帖子,并附上五张老人留下字迹的图片。
很快,冯梦瑶代发的帖子下,留言像滚动的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有人按笔画对字形进行描绘,勾勒出相似的字形,再进一步猜测。但若连起来的句子读不通顺,他们也会表露出无能为力的遗憾。
一周后,冯梦瑶相继收到很多组友的评论。她把帖子的链接分享给求助者,但她们不会进一步聊这个话题,“因为她毕竟处在悲伤的情绪里”。冯梦瑶说,她的“小小的善意”是有边界的。
辨认在继续,评论里的推测很多。有时冯梦瑶很久没回复,组友也会私信告诉她自己辨认出来的字。也有刺眼的评论说,“老人家已经去世了,你现在再发这些也没有什么用。”后来这些评论被小组的管理人员屏蔽和删除了。
一个月后,她又代发了第二则求助帖——“外公的遗言求辨认”,并附上求助者的留言:“我外公有四个女儿,外婆尚在世。我的妈妈还有姨妈们都很孝顺,一直在医院陪伴”,“老人临终前写了两行字,这对我和我的家人来说很重要”。

冯梦瑶代发的帖子。
帖子发出后,冯梦瑶陆续收到留言提醒。
有人从字形分析:“感觉两行的第一个字都很像‘你’……”
有人按笔顺推测:“第一行是‘你们一定要放心’……”
有人拼接笔画后猜测:“第二行像是‘下一辈子还是你们爹’……”
有人提供方法:“找一下你外公平时写的字,因为人的写字习惯是固定的。”
有人无力辨认但仍伸出援手:“虽然我看不懂,但我可以顶一顶这个帖子..……”
这让冯梦瑶感动。她事后想来,发布这两篇求助帖的时间都是晚上,是人容易感性的时刻。假如以后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她也一定希望有人帮助她。
之后,冯梦瑶发现组内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类似的求助帖。管理员也发现,想要辨别亲人遗言的人变多,于是专门开设了一篇置顶的公开帖,即使是没有加入组内的人,也可以留言和评论。
很多求助者发完帖子或者评论后,没有再回复,也有人时隔很久才会去看一眼,留下一句“谢谢大家的帮忙”。
冯梦瑶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变化。“烂字小组”创立的初衷,只是分享生活中接触到的烂字,本来是一个“可以在闲来无事摸鱼的时候翻一翻,笑一笑的小组”。但当她帮别人发布辨认亲人字迹的内容,她觉得它存在的意义不一样了。
这件事在她心里的分量逐渐变重,对她来说,这里并不只是承载悲伤的虚拟空间,也是传递人类真情实感的地方。
只要那些字没有被认出来,接力就会继续下去。虽然都是组员的主观猜测,但冯梦瑶能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善意和用心。那种急切地想要帮助人的心情,让她意识到这件小事的意义:“不仅在帮了求助者,同样也在治愈思念逝去亲人的人。”

辨认字迹的讨论
存在过的痕迹
对于这些关于辨认去世亲人遗留字迹的求助帖,如果不是自然刷到,冯梦瑶不会刻意搜索。
她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跟他们关系亲密。每次看到类似的帖子,她会忍不住联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禁想象,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变得多难过。
她性格偏感性,如果看了结局悲伤的小说和影视剧,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哀伤情绪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所以她会做一些“物理隔绝”,尽量不让自己进入与悲伤有关的事情中。
在冯梦瑶看来,留在“烂字小组”里的那些像天书一样的文字,从现实走向虚拟世界,似乎能抵抗时间的流逝,是写字的人留给亲人的一份念想。
那些字,可能是逝者生前在已经不能说话的时候,甚至弥留之际写下的。生者怀着执念,想弄明白逝去的亲人到底说了什么。有时,具体内容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字迹本身便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很多求助者会回忆亲人生前的事情。“他们不只是为了求助,也想留住亲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冯梦瑶说。
当那些逝者留下来的话被辨认出来,冯梦瑶发现,很多话是想激励生者,带给他们一些力量。
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她曾看到一个评论说,“它(难辨认的遗言)可以在你想到这句话的时候,在你心中变成任何激励你的文字。”
陈娜菲也见过这条评论,内心受到深深的震动。她和很多求助者不同,爷爷在她出生之前就已经去世,她因此觉得自己跟爷爷的情感连接很弱。
爷爷去世时七十多岁。在父辈的讲述里,爷爷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沉默,坚韧。家里生活条件艰苦,爷爷一直在努力维持生计。
父亲告诉陈娜菲,那年,爷爷突然出现吞咽困难,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已经是食道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
在医院治疗大半年之后,医生告知家属,治疗已没有什么希望。爷爷被家人接回家里,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爷爷病逝那天,陈娜菲的爸爸似有预感。陈娜菲说,当时爷爷连起身都变得很艰难,那个下午,爷爷突然说想要纸和笔,父亲将爷爷扶起来后,爷爷颤颤巍巍地拿起笔,用最后的力气在纸条上写下了字。还没写完,爷爷就倒下了。这成了他的绝笔。
在家里,死亡并非敏感话题。这些年,父亲不时会提到爷爷,讲述的时候很平静。她想,也许是因为已经过去十几年,爷爷生病时非常痛苦,死亡可能也是一种解脱。父亲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但是一直把感情收在心里,能看出他还是有一些遗憾。
她知道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和爷爷的感情很好。父亲很早离开家乡,后来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的地方离老家非常遥远,加上工作忙碌,对爷爷的陪伴较少。虽然当年家庭贫困,但爷爷一直奋力支持父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亲遗憾没有来得及好好报答爷爷。
有次,父亲当着陈娜菲的面拿出了爷爷留下的字条。纸条崭新、平整,几乎看不出时间的痕迹。她知道,父亲一直保存得很用心。
纸条是她“在物理意义上离爷爷最近的一次”,陈娜菲突然感觉爷爷鲜活了起来,不再只是记忆里的一个平面形象。从父亲手里接过那张纸条时,她内心有股温热的情感在涌动。
由于是较为私密的遗物,在此之前,这张纸条只是在家族内部让家人辨认过,但没有明确的结果。转眼已经快过去20年,纸条上的字还没被认出来。
陈娜菲心想,如果这行字能够被辨认出来,那么家人就能知道,爷爷生前最后一刻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可能有什么遗憾,或者是留下了什么嘱托。
一张纸条的慰藉
陈娜菲想到了“烂字小组”。她很早之前刷到过一个帖子,也是求助辨认亲人的临终遗言,当时在评论区下有人说可以去这个小组求助。
为了却父亲的心愿,陈娜菲扫描了爷爷留下的纸条,尽可能让字迹更加清晰,将纸条图片发到豆瓣“烂字小组”和小红书上。她想试一试。
发出求助帖一个多月后,陈娜菲收到了一些评论和私信,热心的网友大多只能认出来其中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但构不成连贯的完整的句子。她暂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作为中山大学汉语言专业的一名学生,陈娜菲保持阅读习惯。某日,她翻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面写着:“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她发觉,生与死不过是河的两岸,人们在生的一边,遥望死亡便觉得有太多未知,但只要在生的时候竭尽全力地活着,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完成,死亡便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她和父亲需要的,并非一个确切的答案。寻求辨认爷爷生前留下的字迹,不一定是执念,而是一种慰藉。
陈娜菲发现,思念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逝,它只是潜入水底,等待一个浮起水面的时机,而那张纸条就是那颗荡起涟漪的石子。
陈娜菲在网上发布求助帖之后,她的父亲便会时不时向她问起辨认的情况。前几天,父亲给她转发新闻报道豆瓣“烂字小组”的事,然后问有没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进行求助。

陈娜菲提供的截图,她父亲对辨认的期待。
对父亲来说,在人生中的某些瞬间,一定会想到那张纸条。她想到了奶奶、姥爷,都是生病去世,但他们那时已经没有力气再开口说些什么,或者写下什么。
爷爷在临终前还能有一点力气,留下一点什么,对后辈们来说就是非常大的幸运,“那是爷爷在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
陈娜菲知道,父亲可能将永远带着没能解开答案的遗憾生活下去。但她已经想明白一件事,虽然纸条上的字可能会成为永远的谜,但已成为一种“浪漫的寄托”。
(文中人物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