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深秋的上海透着暖意,上海图书馆东馆乐享厅内座无虚席,诗意流淌。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联合主办的“见证新时代,共话喀什情”——《大地上的喀什》新书作品朗诵会在此举行。

本次朗诵会的内容源于2023年上海市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们亲赴喀什的采风之旅。从上海到喀什,跨越5000公里的距离,作家们用脚步丈量绿洲沙漠,以笔墨镌刻山河深情,最终凝结成一部饱含沪疆情缘的文学作品集《大地上的喀什》。该书曾在今年上海书展上首发,这次则由作家精选书中内容,由朗诵家以声音艺术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

朗诵会上,上海朗诵艺术家方舟、孙逊、吴笑等人与专业院校师生联袂登台,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为现场观众徐徐展开一幅绚丽多彩的喀什画卷。

朗诵会现场

朗诵会以薛舒《风一样的孩子》启幕,生动描绘了喀什老城孩童奔跑的烟火气息,瞬间将听众带入那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随后,王瑢的《我在喀什等你》则引领听众踏上帕米尔高原的“扶贫公路”,三盅的《余晖与泪光离别曲》以深沉的笔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荒芜与胡杨的坚韧中,叩问生命归还大地的永恒哲思。

朗诵会现场

李鹏的《上海来的眼科医生》聚焦援疆干部房召彬医生的感人事迹,深情讲述了上海“造血式帮扶”如何在喀什播撒光明的种子,让“石榴籽”精神落地生根。默音的《南疆的夏与冬》讲述作家于冰封湖畔发现褐岩鹨对抗极寒,揭示了生命的韧性。

朗诵会现场

杨绣丽的《红海胡杨》气势磅礴,将“生而千年不死”的胡杨誉为喀什的灵魂图腾,在木卡姆的旋律中解读绿洲的生存密码。傅小平的《喀什的时间与光影》探讨了喀什辽阔天地间独特的时间感与心灵从容。从陈佶笔下东西方文化共振的《梦回喀什噶尔》,到王伟镜头下海拔7500米雪峰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千年对谈,再到王萌萌文中都塔尔琴弦在夕阳中永生的丝路乐魂……一篇篇作品,如一颗颗珍珠,被朗诵者的声音串联成一条璀璨的文学项链。

朗诵会现场

李元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在高台民居的日常中寻找故乡与坚守的意义;哥舒意的《四域三十六》则带听众重走历史长河,探寻西域文明的星火相传;伍佰下的《大地上的喀什》聚焦胡杨“默然的多数”,礼赞其扭曲却傲岸的生命史诗;吕争的《我的眼里,都是你的五彩斑斓》以宏阔视角,回顾从知青到援疆干部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展现上海温度在昆仑山下的熔铸与闪耀。

朗诵会现场

简平的《阿克陶胡杨庄园》深情讲述了“民族团结树”的动人故事,象征着各民族兄弟同心共植、抵御风沙的精神丰碑。吕赫的诗歌《喀什的夜》则营造出古城月色下的静谧与神秘。最后,诗歌《生如胡杨》将胡杨“千年不死、不倒、不朽”的自然品格升华为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坐标,为朗诵部分画上了一个铿锵有力、余韵悠长的句点。

朗诵会现场

朗诵会尾声,主持人动情总结:“朋友们,当文字的声音渐渐消散,心灵的共振仍在延续。从黄浦江畔到喀什大地,从作家笔尖到朗朗诵声,这份情谊已扎根大地、抽枝散叶。愿我们永远铭记——每一粒沙都是故事的种子,每一片胡杨叶都是时代的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