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3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全球视野”回顾中国抗战的奋斗历程,共探人类和平发展之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包括近20位台湾学者在内的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抗战与台湾光复、战时经济与金融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求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深入的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连日来,两岸主流媒体就重新评估中国战场的历史地位、抗战历史研究对于凝聚两岸共识的意义等重要议题,对研讨会进行了多渠道、全方位的报道。这些报道广泛传播了会上学者的观点和声音,有效提升了学术研讨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对台湾来说,树立正确二战史观,看清台湾光复的史实和逻辑,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两岸同胞唯有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彻底避免战争,守住两岸共同的和平,开创携手发展的美好未来。

将中国抗战史放在全球视野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全球史观在二战史研究中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重新评估和正视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深入探讨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主战场的战略意义。

研讨会开幕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推出重磅报道,重点阐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

11月3日,《人民日报》第10版刊发文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文章提到,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章百家作主旨发言表示,中国抗战是一部充满曲折、艰苦卓绝的历史,影响深远。中国抗战自始就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研究党和人民的取胜之道,不仅要歌颂我们民族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也要记载和诉说我们民族所经受的苦难。

上述文章援引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芳上的观点表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战的洪流无所不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形貌。相对于欧洲战场,二战中国战场在国际学界中长期被漠视与低估。将中国抗战史放在全球视野下研究是一个好的走向,两岸应就此加强史料共享和交流合作。

同样援引吕芳上观点的还有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吕芳上表示,在二战中,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友”,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的艰辛奋斗基于当时国际格局以及西方列强的利益纠葛而被刻意忽视。

此外,11月2日下午央视新闻《新闻直播间》栏目中,剑桥大学教授方德万谈到,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无数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这种苦难与惨痛,在国际社会并未得到足够的了解和关注。

针对西方学界过去长期忽视中国战场的情况,中新社刊发的《海内外专家:增强中国抗战叙事、构建人类共同历史记忆》一文也提到,多位海内外专家在研讨会上表示,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增强中国抗战历史叙事、完善二战史观,不仅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更是构建人类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举措。

11月2日晚,“北平锋”在《环球时报》微信号上刊发题为《台湾不能再吃战争的苦》的文章。文章写道,研究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铭记历史必须汲取历史教训。对台湾来说,树立正确二战史观,看清台湾光复的史实和逻辑,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中国国民党新任党主席郑丽文在就职时直言,“台湾正处于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而此刻,北京大学举办的这场国际研讨会,再次发出了历史的警讯,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不易、台湾光复的不易、和平局面的来之不易,警醒台湾社会不要被“台独”带入歧路、绑上战车,再次遭受国家分裂和战争的苦难。

有力驳斥“台湾地位未定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中华民族来之不易的胜利中,台湾民众是抗战的重要生力军。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赴国难,一同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台湾的光复。

针对“台湾地位未定论”,与会学者依据坚实的史实予以有力批驳。对此,中新社、台湾《中国时报》等两岸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均有涉及。

中新社《台知名学者刘维开:让更多人了解台湾光复过程和意义》一文提到,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认为,台湾光复是抗日战争胜利成果。从历史发展来看,台湾重归中国版图,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从最初将收复台湾作为国民革命目标,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台湾终于回归的过程。收复台澎失土的目标、台湾抗日志士的奔走呼吁、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斗、盟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等,使台湾光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事实。

台湾《中国时报》在《陆学者驳“台湾地位未定论”:经不起历史和事实检验》一文中提到,针对民进党当局附和美方“台湾地位未定论”,大陆涉台学者王英津驳斥称,1945年10月25日,台湾已经光复,回到中国的怀抱。直至1951年签署、1952年生效的《旧金山和约》,中国政府已在台湾实施了五六年有效管辖,“台湾地位未定论”经不起历史和事实的检验。

王英津强调,台湾光复具有双重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中国以3500万人的伤亡代价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指出,正因如此,台湾回归中国,得到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共同认可,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台湾光复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有多家台湾媒体的文章强调,“将‘抗中’与‘抗日’混淆是对历史的背叛”。

例如,台湾《中国时报》题为《“两岸一家人”不是口号 陆学者:是民族奋起的印记》的文章中提到,针对民进党篡改历史的行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忠纯痛斥:“将‘抗中’与‘抗日’混淆,是对历史的完全背叛。”

凝聚共识两岸一家亲

抗战历史研究对于凝聚两岸共识的意义也是此次研讨会上学者热议、两岸媒体关注的焦点。

11月2日,中国日报发布视频《为什么要做抗战史研究?台学者:希望唤起后代的历史记忆》。视频中,刘维开表示,自己对抗战的记忆来自于父辈、祖辈的传述,但自己的后代对抗战的理解来源却非常有限。因此他希望通过做历史研究,唤起后代对抗战的历史记忆。他还表示,传承历史记忆,需要官方和民间一起努力。

中新社《台知名学者刘维开:让更多人了解台湾光复过程和意义》一文也援引刘维开观点表示,面对抗战历史在台湾逐渐被淡化,需要通过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唤起社会对于抗战与台湾光复历史的记忆。 两岸共同纪念台湾光复,有助于包括大陆民众在内的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刘维开表示,台湾年轻一代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多来自影视作品等间接途径。未来,希望通过教育和史料传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真相、延续记忆。

此外,2日下午,台湾《中国时报》以《“两岸一家人”不是口号 陆学者:是民族奋起的印记》《“中研院”学者赴北大抗战研讨会 吁两岸多交流:让历史自己说话》《陆学者驳“台湾地位未定论”:经不起历史和事实检验》为题,连发三篇报道。文章援引吕芳上观点表示,近年来台湾出现不少民间的地方史研究,这是可喜现象。很多人开始回忆过去,对历史研究不无帮助。台湾光复节仍具有历史意义,既是节庆,也能刺激社会重新思考历史。另一篇文章援引陈忠纯观点写道,“两岸一家人”不是口号,是在历史进程里追求国家重新奋起的见证。

台湾《联合报》刊发的《北京大学抗战研讨会 陆学者呼吁两岸交流推进统一》等文章也均援引陈忠纯观点表示,纪念重温抗战、台湾光复历史,对于当下的两岸关系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两岸的心一直都在一起的。

作为研讨会的主办方,北京大学官方微信撰文表示,作为最早面向台湾地区招生的大陆高校,北京大学与17所台湾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8所高校建立了校级学生交换项目,目前共有260余名台湾学位生、15名台湾教师在校学习工作。两岸学界在北京大学同场交流、携手研史,既是两岸持续深化沟通交流的生动写照,也为共同守护民族历史记忆、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搭建了坚实的学术桥梁。

历史一再昭示:适应历史大势、把握统一大势,摒弃分裂思维、拥抱祖国统一,两岸就能共享民族复兴荣光,台湾就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历史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