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史学会2025年年会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于11月1日-2日在福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日本史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省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等七十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及博士研究生参会。

与会者合影
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孙建党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晓斌,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韩东育致辞。陈晓斌介绍了该校在日本史、中日关系史、中琉关系史、琉球(冲绳)史及闽台关系、台湾历史与文化等领域的深厚积淀,强调以宏阔的学术视野,融通历史与现实,联接政治、经济与人文,体现“学界立足区域、放眼全球”的宏大格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韩东育指出,本次大会的讨论议题紧扣今日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双重历史节点赋予本届年会特殊意义。深化二战史研究既是学术传承的需要,更是构建正确史观、维护东亚和平的现实要求。他指出,在瞬息万变的时局中,当代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期待与会学者收获学术进展,关切国家与社会。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晓斌致辞

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韩东育致辞
随后由中国日本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艳茹作中国日本史学会工作汇报。报告从学术活动、财务状况等方面介绍学会2024年11月至2025年10月的工作情况,会议现场还表决通过增补王美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宫健泽(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四位学者为第九届理事会副秘书长,拟提名增补唐永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为副秘书长。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世界历史》主编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中国日本史学会前会长、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和历史学院原院长杨栋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宋成有四位学者分别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的演讲题为《树立正确二战史观,打造中国二战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他表示,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应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树立客观全面的公共历史认知。尤其是充分正确认识战争爆发的根源、进程、结果,公正评价各国人民的贡献,以防历史悲剧重演。刘作奎指出,二战爆发的历史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但直接造成了一战的爆发,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从二战进程看,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时间最早、时间最长、民族牺牲最惨重,有力揭露了“西方中心论”的虚假叙事。他指出,打造中国二战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重新解读旧史料,持续挖掘新史料,夯实研究基础;必须树立标识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坚持唯物史观,突出战争的反法西斯性和人民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的演讲题为《1971年冲绳协定与战后东亚国际秩序》。他首先回顾了战后东亚的国际秩序,解读一系列国际法文件,并从国际法的角度解析“旧金山和约”对琉球问题的处理及其合法性缺陷,指出其缔约主体和条约客体均造成了违反国际法的情形,符合国际法原则上“条约自始无效”的情形。杨伯江表示,1971年的冲绳协定以非法的“旧金山和约”为依据,事实上改变了地区格局,使战后东亚秩序走向扭曲、异化,但是其合法性缺陷明显,对抗、排他战略意图十分露骨,这为中国学界深化相关研究、维护国家利益与国际正义、实现历史与法理逻辑的统一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和历史学院原院长杨栋梁的报告题为《日本帝国走向战败的深层社会病理》。他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帝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国际地位达到历史最高点。但是,因应国际国内不断激化的矛盾,帝国改变国策,走上对外不断扩大侵略战争、对内实行极权统治的道路,直至最后战败和帝国灭亡。杨栋梁认为,日本帝国战败和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推行了错误的国策,而导致国策选择错误的深层社会病理,一是在于国家制度安排存在军部“独走”的致命漏洞,二是在于国民认知存在贪欲和“自恋”的精神障碍。他指出,近代天皇制的外在形式是君主立宪制,内在实质是皇权绝对,军部权力来自天皇,能摆脱其他平行权力的制衡,是近代天皇制的制度性漏洞。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宋成有的报告题为《定位新世纪中日关系的若干思考》。他表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走过半个多世纪,其间1972年宣布复交的《中日联合声明》确立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赋予两国关系与联合声明原则以国际法的意义,定位两国关系为和平友好关系,1998年的《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和2008年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与前两个文件共同构成指导中日关系的四个文件,定位国家关系为友好合作与战略互惠关系。2013年以来,两国关系进入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博弈新阶段。在四个文件的基础上,建构“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的国家关系定位,指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

会议现场
大会分论坛围绕“战后法西斯战争胜利与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台湾光复80周年与中日关系研究”“东亚地区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研究”“日本政治外交与安全战略演变”“日本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五大主题展开,并另设青年论坛,汇集日本史学界新生代探讨前沿议题。与会学者表示,此次会议将为建构日本史研究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产生积极影响,为中日两国关系稳定、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