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革?在鄂维南看来,人工智能正推动高校教育从“教书”转向“育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或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第四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大会在致远书院举办。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

鄂维南。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鄂维南谈到,知识传授在AI时代将变得不甚适合,因为课堂教育呈单一模式、学习耗时长、课程体系老化,不适合年轻人的学习习惯。他介绍,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有教授正探索做智能体,能把关于人工智能的教学资源个性化地推送给每个人。他谈到,人工智能产出的教学资源或许目前还没到顶尖名校教师的水平,但胜在迭代速度非常快,“按照这个速度,有可能在一两年之内,优质的教育资源会实现平权化。此外,继续教育会变得常态化,第一学位、第一专业的重要性大幅度下降。”

那么,大学里还能教什么?

鄂维南指出,比如数学教育,核心要培养的是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等,“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了那么多数学课,但是你跟他谈起来,发现没有数学修养,原因就是我们过去只教他们工具、教他们知识。”他认为,未来知识变得更易得时,更要教育学生知道知识在哪里,如何提问题,“比如从科研的角度,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科研是怎么进步到今天的。有的科研人员思维方式是经验驱动,也有的是要找基本原理,这是两种非常不一样的思维方式,那这样的科研文化是什么?这些我们现在的课程都没有。”

此外,教育常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鄂维南发现,人才培养中缺乏专门的课程来“讨论问题”,比如,现在人类社会面临哪些挑战?中国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气候、环境、地缘政治、食品安全、健康……这些不是概念,而是由很多具体的问题组成的。”他举例,把如工业软件、高端机床、高端仪器材料等领域往下拆解,其中有很多应用数学可以解答的问题,“但是我们应用数学界只有非常少的人了解这些问题。”

鄂维南强调,AI时代更重要的,还有对领军人才的培养,即对未来的发展有准确预判的人才。“大家可能觉得领军人才在每个领域里有三四个就够了,不是这样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每个人都必须具备领军人才的素质,必须对你所从事的专业和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一个起码的判断。”在鄂维南看来,领军人才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对基本原理的思维能力,二是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对社会需求有深度的了解。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感受以外,围绕当日关于书院的讨论,这位曾参与、见证过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书院建设工作的院士,也有自己的深刻体会。“书院的目的是什么?要看到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他举例,比如同学们能理解什么是幸福生活吗?“这是很基本的一个问题,但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吗?我希望这些学生将来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他们日子能真的过得幸福。”

基于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实践探索,鄂维南建议,通过构建“SciencePedia”结构化知识库、适度降低学分要求、设立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专业、强化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等举措,系统优化育人生态,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索与全面发展的空间。

当日的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近50所知名高校及微软、华为、阿里云等顶尖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与教育管理者代表,围绕“全球视野下的拔尖人才培养与新时代书院制育人体系探索”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江帆、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一级巡视员郑锦等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