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杨志锦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在连续两年下降之后,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出现企稳迹象。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32万亿,相比上年同期微增0.9%,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资产扩张、手续费净收入增长及债券浮盈兑现,但净息差仍是拖累。在拨备反哺后,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1.68万亿,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5%,高出营收增速0.6个百分点。

图表:近年上市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和利润增速

拉长时间看,随着2022年以来净息差持续收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巨大冲击,不得不通过减少拨备计提、兑现债券浮盈等方式来维持利润增长,这些操作某种程度上是在“掏空家底”。不过,未来净息差有望企稳。

“过去三年伴随着利率中枢的不断下移,银行的净息差和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但是存款利率下移对净息差的正面贡献会逐步体现出来,净息差收窄幅度有望逐步缩小。”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从资产规模看,今年三季度重庆银行(601963.SH)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的关口,万亿城商行再添一员,中信银行(601998.SH)、浦发银行(600000.SH)资产规模有望在今年底明年初突破10万亿。

两股份行资产规模将超10万亿

资产规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石。较大的资产规模不仅能通过利差创造可观的核心收益,还能凭借其带来的规模效应,为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提供增长空间。对于大中型商业银行而言,10万亿是一个重要台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万亿则是一个重要门槛。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工商银行(601398.SH)资产规模52.8万亿元,成为国内首家资产规模超过50万亿的商业银行。紧随其后的是农业银行(601288.SH)。农业银行近年来扩表迅猛:2023年资产规模超过建设银行(601939.SH),今年三季度末资产规模达到48万亿,相当于工商银行的91%,这一占比相比6月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

股份行方面,招商银行、兴业银行(601166.SH)资产规模已站上10万亿的台阶。此外,中信银行、浦发银行资产规模达到9.9万亿左右,预计两家股份行资产规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超过10万亿。

城农商行方面,今年9月末重庆银行资产规模1.02万亿,首度超过万亿。紧随其后的是齐鲁银行(601665.SH)、苏州银行(002966.SZ)、青岛银行(002948.SZ)、贵阳银行(601997.SH)、郑州银行(002936.SZ)等,他们资产规模在7500亿左右。结合近年扩表速度及资本约束来看,它们的资产规模要跨越万亿门槛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

“对我们城商行来说,规模突破万亿是个重要的坎。过了这个坎,不是说就不增长了,但想继续像以前那样‘快跑’,确实会碰到瓶颈,最大的制约就是资本压力。所以,我们的策略是从‘快跑’变成‘稳跑’,速度可能会放缓一些,但步子是稳的,绝不会停下来。”南方省份某上市城商行计财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我们省是经济大省,但我们省内还没有资产规模上万亿的城商行,与所在省份的经济体量不太匹配。但这也说明,我们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北方省份某上市城商行总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虽然我们目前资产增速达到两位数,但因为体量小,增量也不大。因此,在未来制定战略规划时,我们对规模增长的诉求很高。”

从资产增速来看,41家A股上市银行均实现扩张,其中资产增速最高的为江苏银行(600919.SH)。今年9月末江苏银行资产规模接近5万亿,相比2024年末增长了近万亿,增速高达25%。进一步拆解来看,江苏银行资产规模增长主要来源于政务类资产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000001.SZ)总资产相比去年末微降25亿元,是唯一一家缩表的上市银行,主要因为个人贷款收缩,其中信用卡贷款、消费性贷款、经营性贷款分别较2024年末下降7.9%、3%、3%。

净息差有望筑底

在资产规模保持增长的同时,上市银行盈利情况也出现改善。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32万亿,相比上年同期增长0.9%。

尽管营收只是微增,但意义显著,它标志着上市银行营收三年来首次重回增长轨道,可能预示着行业营收已步入企稳的新阶段。上市以来,银行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但2015年后逐步放缓,于2023年转为负增长并在2024年持续。

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由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三部分构成。其中,利息净收入占据主导地位,约占中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七成,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核心支柱与基本盘。

分拆来看,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仍对上市银行营收增长形成拖累。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利息净收入3.1万亿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6%,降幅较上年同期收窄2.6个百分点。

利息净收入的增长由生息资产规模与净息差共同决定。当前生息资产规模随银行业扩表保持增长,对利息净收入产生正向贡献,但净息差的收窄形成了负向拖累。

不过净息差已现企稳的态势。中金公司的一份研报测算称,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模拟净息差为1.32%,与上半年持平,为2022年以来首次,意味着持续近四年的息差下行趋势出现阶段性企稳。

前述研报称,息差企稳主要得益于存款利率下调、清理手工补息、整顿同业存款定价等负债成本节约措施,以及二季度以来资本市场活跃背景下存款活期化以及存款搬家、向非银存款迁移带来的负债结构改善。

薛慧如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资产收益率进一步下降空间有限。从存量贷款重定价来看,今年LPR降幅显著缩小,存量按揭利率也未再次批量下调。从新增贷款定价来看,LPR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另一方面,高成本长期限存款的到期重定价将带动负债成本下行,银行净息差有望筑底。

在利息净收入负增长的同时,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对营收增长起到了积极贡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实现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5782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5%,主要因为股市走牛,带动代理业务和财富业务收入改善。

“存款利率下调叠加资本市场情绪回暖,存款脱媒进一步加剧,2024年开始定期存款增速显著放缓,理财产品增速显著回升,这将对银行中长期资产配置策略和业务收入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薛慧如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收入结构来看,存贷款增速放慢导致传统利息净收入增速趋缓,但理财规模增长将拉动相关非息收入,资本市场回暖也为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带来利好,有助于带动手续费收入增长。”

从其他非息收入来看,受债券市场调整影响,前三季度42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50亿元,而去年同期为600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通过兑现债券浮盈来平抑债市波动影响。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银行投资收益合计同比增长20.7%,延续2024年以来的高增态势。



“分析银行盈利来源,还是要拆开来看。比如债券,你一次性卖掉兑现浮盈,短时间就释放利润,但之后就没有了,本质上是把未来的收益集中到现在来用。虽然账上可能还有存量,但家底是越掏越空的。”前述南方省份上市城商行计财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拨备反哺利润空间收窄

在2023年、2024年营业收入负增长的背景下,上市银行通过减少拨备计提等方式,最终使得净利润保持微弱正增长。

根据会计准则,计提拨备将计入信用减值损失,直接对当期利润形成冲减。一般而言,中国银行业在营收增长强劲、利润丰厚的时期,会倾向于“多提”拨备,将部分利润储存起来;反之,在营收增长乏力时,则“少提”拨备,以释放前期储备的利润。通过这种逆周期调节,银行得以平滑利润波动,使财报中的利润增速显得更为平稳。

同花顺ifnd数据显示,2020年上市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值同比大增近两成,而2021年-2024年均为负增长。这意味着,随着近年来盈利承压,上市银行通过少计提拨备来平滑利润。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值相比上年同期下降2%。拨备反哺利润后,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1.68万亿,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5%,这一增速高出营收增速0.6个百分点。

“拨备就像是银行为了应对坏账而存的一个“风险准备金”。正常情况下,应该多存点以备不时之需。但这两年盈利压力大,银行选择少存一点,甚至从里面往外掏钱,这样一来利润数字自然就好看了。”前述南方省份上市城商行计财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但后续如果坏账又冒出来,到时候你不仅没余粮,还得往里补回去,那对利润的冲击会非常大。”

中金公司的研报指出,前三季度上市银行信用成本仅0.85%,为近十年最低水平,预计后续拨备释放补充利润空间可能有限,尤其是对于部分拨备水平较低的银行,利润波动可能加大。

资产质量方面,仅有10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相比2024年末出现上行,其余32家上市银行持平或略有下降,显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分行业来看,房地产及零售行业不良率上升较快。

“近年来普惠小微和无抵押零售贷款资产质量持续承压。但是,实体经济增速总体稳定,失业率仍然温和,且近几年银行主动压缩高风险零售贷款,这部分贷款占比相对有限且持续下降,因此整体资产质量风险的上升幅度和速度总体可控。”薛慧如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