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街头3x3篮球争霸赛总决赛。
静安寺,上海人流量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地铁站内是步履不停的上班族,寺庙前是香火缭绕的祈愿者,共同勾勒出日复一日的画面。而在这个秋日的周末,第三种身份悄然登场——球员。
11月1日至2日,静安街头3x3篮球争霸赛总决赛在上海久光百货外广场举办。最终,松江时间领主队夺得冠军,新江湾城5%GYM队获得亚军。
一片三人篮球场,打破了这里惯有的节奏。当一群放下工作、学业和生活琐碎的普通人,在一次次篮球击地的“砰砰”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在静安寺旁“上篮”。

比赛中的球员。
不同的身份,同一种热爱
很少有人会把篮球和特效化妆联系起来,但魏君安是个例外。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研三学生,他的专业是特效化妆,同时也是校队一员。
“我们凭‘小旋风’拿过校内冠军,就想继续用这个名字延续好运。”在静安街头3x3篮球赛现场,魏君安这样解释队名“上大小旋风”的由来,也聊起了他被填满的生活,“我现在正在实习,最近还要忙毕业论文,周一到周五的时间都被它们填满了,现在每周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周末和队友一起打球。”
与魏君安相似,“新江湾城5%GYM队”的队长周志鹏也时常感慨打球不易。相比“上大小旋风队”这样的校园队伍,后者的身份更加多元——队长周志鹏是健身教练,两位队友分别来自金融和教育行业,还有一位是备战考研的大四学生。
“我们因热爱而相聚,”周志鹏介绍,球队四人是三年前在野球场上相识,随后成为好友,如今能抽出时间打球实属不易,“我们的大中锋在金融行业,加班是家常便饭。这个比赛能凑到一起,大家都格外珍惜。”


球员庆祝胜利。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在这片街头赛场,篮球是学生释放学业压力的出口,是上班族短暂抽离生活的窗口,更是某些球队十多年情谊的见证。
“洋泾老师好队”的丁罗和队友都是教师,从大学同窗到走上讲台,他们的友谊因篮球延续了十余年。
“这次比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契机,让我们这些兄弟能够联手组队。”丁罗表示,对他们而言,周末的比赛更像“家庭日”,家人的呐喊、赛后的聚餐,篮球成为了维系情感的纽带。
类似的例子,在静安街头3x3篮球争霸赛现场比比皆是。
无论是研三的学生、健身教练、还是人民教师,当他们换上球衣,踏上球场,生活赋予他们的其他角色都被暂时搁置。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球员,为热爱而战的篮球人。

球员带着家属参赛。
场边的温暖
在静安寺旁举办的这场街头篮球赛,像一块磁石,不仅凝聚了场上的拼搏,也温暖了场外观望的眼睛。
对于来自贵州的潘文东而言,站上赛场的瞬间,仿佛完成了一次从上海都市到家乡“村BA”的穿越。这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大一新生刚结束比赛,右腿还带着些许伤痛,却依然笑得灿烂:“在我们老家,每逢比赛,周围的乡亲父老都会赶来,敲锣打鼓,氛围特别热烈。上海的场地虽不同,但观众的热情一样。”
这场街头赛事,吸引着形形色色的路人:来旅游的年轻情侣举着手机记录画面,周末逛街的一家人坐在台阶上看得入神,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也为精彩进球鼓掌,就连前往静安寺祈福的香客,也会在球场后方的二楼平台驻足观望。


场边的观众。
龚十八是陪家人逛街时“偶遇”比赛的。刚从久光百货出来,他们便被现场的欢呼声吸引,“在市中心办这样的比赛很有意义,不仅让篮球爱好者有比赛可看,也让我们普通人多了一种周末休闲的方式。”
台阶上,辛西娅安静地坐着,目光追随着场上热身的男友。她并不太懂篮球,却愿每场都来支持。问及原因,她的回答简单却热烈:“他特别喜欢打球,后来我们也常一起聊比赛,这种分享的感觉特别好。”
场边,静安寺的义工胡文营也在静静观赛。常年见证周边各类活动的他,对这场赛事有着独特的感受:“这个活动更有青春气息,更活泼向上。‘上篮’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我觉得这正是当下年轻人所需要的。”
也许前来观赛的理由各不相同,但那份因篮球而生的快乐却同样真实。场边每一次专注的凝望、每一阵自发响起的掌声,都在悄然提升这座城市的温度,也让这场街头比赛成为连接人与人的温暖纽带。

在上班和上香之间,选择在静安上篮。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上篮,不止篮球
在静安街头3x3篮球争霸赛总决赛拉开帷幕之前,一句口号被主办方反复提及:“在上班和上香之间,选择在静安上篮。”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寺,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鲜少与体育赛事产生直接关联。而这次将篮球赛场置于香火缭绕的寺庙旁,无疑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突破。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没有谁能单独代表它。”万瑞普盈集团董事长、“朱雀展翅计划”发起人陈乐道出了选址于此的初衷,“但在三人篮球的赛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篮球找到共鸣与归属。”
“‘上篮’不只是一个篮球动作,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动能。我们希望通过三人篮球,让运动融入普通人的日常,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相聚的纽带。”
基于这一理念,“朱雀展翅计划”在2025上海国际体育潮流文化节中,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的赛事矩阵:既设有面向亚洲广大高校学子的亚洲大学生33争霸赛,也包含扎根本地、连接青春的上海大学生33篮球联赛,更有面向所有篮球爱好者的静安街头33篮球争霸赛。
“我们希望为每一个心怀热爱的普通人,搭建一个公平且专业的赛事平台。未来,我们计划在周末走进更多城市的商圈与社区,让‘上篮’所代表的精神不断延伸,触及更广阔的人群。”陈乐表示。

陈乐所言的“上篮”精神,在冠军球队“松江时间领主队”身上得到了生动印证。
队员李咏汉年过四十,是本届赛事中年龄最大的球员之一。他坦言,球队取名“时间领主”,正是寓意要做时间的主人,在有限的运动生涯中,依然坚持追寻高水平的篮球竞技。
除了上场参赛的四名队员,球队背后是一个由十五六人组成的庞大球队。球队主理人金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承担着最重生活压力的中年阶段,篮球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不向岁月低头的热爱,“生活中若缺少了热爱,人很容易就此‘躺平’。篮球就像是我们生活的润滑剂,让工作和生活都能运转得更顺畅、更从容。”

冠军球队“松江时间领主队”。
巧合的是,当总决赛落幕,人群即将散去之际,马路对面传来一阵悠扬的吉他声。一位街头歌手轻声唱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这句突然闯入的歌词,仿佛为这个特别的周末写下了最恰当的注脚——在上班与上香之间选择上篮,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切换,更是一种精神面貌的延展。它是一群人将共同的热爱,郑重地安放进一个平凡的周末里,以此证明:生活,确实可以不止一种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