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富独角兽



  渤海银行的“减负”行动已进入深水区。

  近日,这家总部位于天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拟通过公开挂牌程序转让合计近700亿元的债权资产,这是该行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处置行动。

  根据公告,此次拟转让资产本金金额约499.37亿元,加上利息、罚息等,总规模达698.33亿元,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488.83亿元,相当于打了七折。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渤海银行连续第二年进行大规模资产剥离,加上此次计划出售的资产,渤海银行三次累计处置的问题资产已超1000亿元。

  01

  资产质量承压,千亿级不良资产出清

  渤海银行此次拟转让的近700亿债权包,其资产质量状况揭示了甩卖的紧迫性。

  资产包内174户债权中,5年以上的长期资产占比超过55%,其中大量是清收困难、资本消耗高的“沉没资产”。渤海银行在公告中坦承,这些资产“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从账龄结构看,5年以上债权52户,本金275.65亿元;3-5年的债权31户,本金152.18亿元。这意味着85%以上的本金来自于账龄3年以上的债权。

  通过一次性、折价的方式将其“出清”,虽会带来账面损失,但能快速回收巨额现金、节约风险资本占用。

  渤海银行明确表示,此次转让旨在“优化资产结构、节约资本占用,并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若交易顺利完成,将给渤海银行带来5.73亿元的正向财务影响。

  渤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显而易见。截至2025年6月末,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升至1.81%,不良贷款余额达172.69亿元。这一数字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9%,股份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22%。

  02

  三季度业绩分化,资本充足率承压

  2025年10月底,渤海银行交出了前三季度成绩单,营收和净利润呈现“一降一增”的分化走势。

  根据公告,前三季度渤海银行营业收入为193.26亿元,同比下降近3%;净利润为49.88亿元,同比增长4.65%。

  与上半年相比,渤海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增速由正转负,意味着其第三季度单季营收承压。上半年,渤海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4%,净利润同比增长3.61%。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截至9月末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承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09%,较上年末下降0.26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9%,下降0.3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0.88%,下降0.75个百分点。这一水平已接近监管底线。

  渤海银行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从峰值期的2020年和2021年来看,该行营收一度高达324.9亿元,净利润也曾达到86.3亿元,但到2024年,已分别缩水至254.8亿元、52.56亿元。2021年至2023年,渤海银行净利润已连降两年,营收已连降三年。

  不良资产转让成为渤海银行改善关键指标的重要手段。据渤海银行在2025年半年报中披露,该行持续加力推进不良资产清收化解,拓宽处置渠道,综合提升风险化解成效。



  03

  行业性不良处置加速,深层挑战待解

  渤海银行的案例并非个案,而是行业不良资产加速“出清”的缩影。

  今年10月以来,广州农商行也披露了“减负”计划,拟转让约189.28亿元的债券资产包,成为10月以来第二家大手笔“甩卖”不良资产的商业银行。

  据《金融时报》报道,今年9月份以来,多家国有大型银行分支机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村镇银行已形成“全梯队参与”的处置态势,仅10月前两周便有数十家机构集中发布不良转让公告,资产类型高度聚焦个人消费贷、经营性贷款及信用卡透支领域。

  据银登中心统计,2025年1-9月,该平台挂牌转让的各类不良资产项目达400余单,对应未偿本息规模超过1200亿元,相较2024年同期至少翻了一番。

  据《金融时报》报道,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银行近期密集开展“减负”计划,背后由多重因素构成:一是银行机构不良贷款高效处置的需求有所提升;二是前期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情况较好;三是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参与机构名单仍在扩容,有更多机构加入到公开处置不良的行动中。在业内专家看来,这场“转让潮”既是资本优化与风险化解的双重驱动,更是行业从被动处置向主动管理的关键信号。

  苏筱芮进一步分析表示,“年底往往到了不良处置的冲刺阶段,这些百亿元级大额资产转让后,银行机构能够借助不良贷款的高效处置来强化风险领域的主动管理,释放资本占用,为明年‘轻装上阵’奠定根基。”

  渤海银行自身也面临公司治理挑战。2025年以来,渤海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收到数十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600万元。

  例如,7月,因授信调查不尽职、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尽职、贷后管理混乱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太原支行、太原幸福里支行、合肥分行,分别被处以罚款95万元、70万元、60万元;8月,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信用信息采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长春支行领罚59.49万元;10月,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金融科技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违反征信安全管理规定等五项违法违规行为,武汉分行被处以警告并罚款74.3万元。

  这些罚单直接反映出渤海银行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上的疏漏和短板。

  总结

  随着行业进入波动周期,多家银行正通过高频次、大规模资产剥离加速“减负”。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从传统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到地方AMC,市场层次不断丰富。

  对于渤海银行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处置存量资产,而在于能否利用处置不良所创造的战略窗口,完成从规模导向到质量导向的深刻蜕变。

  渤海银行近700亿债权的剥离计划,不仅是一次财务操作,更是一次行业发展的试金石。它的最终效果,将为中国众多寻求转型的中小银行提供一个关键参照。财富独角兽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