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两型社会。

【本文摘要】

“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建设与“十一五”规划紧密联动,该规划首次设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其奠定了政策与实践基础,为后续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和宝贵经验。

“两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其全称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该理念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提出与实施,与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2006年至2010年是我国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时期。“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显粗放,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规划首次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这一举措表明,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要求。

在此背景下,“两型社会”理念从理论构想走向实践层面,成为落实“十一五”规划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

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循环利用,要求以最低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资源管理等手段,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节能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构建节约型生产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

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其本质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强污染治理、严格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规划中规定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超额完成,表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五”规划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施路径。一方面,规划中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直接推动了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工作;另一方面,国家设立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制度创新平台。

这些试验区在产业转型、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有效促进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十一五”规划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时期的实践表明,只有将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才能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创新探索。这一进程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