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婴儿潮一代“60后”全面进入老年期,按照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的估算,老年人口将从如今的3.1亿人快速增至2030年的3.7亿人,届时,不到4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老年群体将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主体。
从理论上看,银发消费(即老年人消费)潜力巨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通常在年轻时借贷,中年时储蓄,晚年时消费。特别是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60后”,财富储备夯实、健康预期寿命延长、消费观念变迁,银发族正孕育着更大的消费空间。不过,据全国老龄委“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最新数据,老年人年均日常生活支出为11151元,仅为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46%。理论和现实的差距让银发消费充满迷思:银发消费到底有没有潜力?潜力点在哪?是什么因素导致其潜力难以释放?政策要如何助推挖掘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一、“三个50%”转型孕育着超大规模市场空间
消费潜力并非实际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收入条件和消费倾向下,可能存在的最大消费量,计算公式为:银发消费潜力=老年人口规模*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老年人口人均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老年人口平均消费倾向。联合国预计,2026—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加5169万人(见图1)。假设到2050年老年人收入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持平,按照线性函数预测,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达到10.4万亿元。据2021年全国老龄委13万样本调查数据测算,假设老年人平均消费倾向保持线性增长,2024年银发消费规模为4.9万亿元。“60后”出生高峰一代在“十五五”期间全面进入老年阶段是引致银发消费潜力翻番的主因。

图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中方案预测数据。
占老年人口50%的低龄老人和城市老人将成为银发消费主力军。到2035年前,中国60—69岁低龄老人都将稳定在2亿人以上,占老年人口50%以上。城市老年人口也大体占比50%,且占比不断提高(见图2)。这批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低龄老人,大部分为城市老人,具备较好的财富储备,消费观念也同具有较深饥饿记忆的高龄老人、农村老人存在较大差异。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人均收入是农村老人的3倍、消费金额是农村老人的2倍,低龄老人的消费水平比全体老人平均的消费水平高7%。

图2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分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超50%老年人的服务性消费增长空间较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等物质性消费需求将逐步转向服务性消费。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超过50%的老年人口在一年中有过医疗保健、文体娱乐、交通通信、居住服务等服务性消费。近年出现的文旅领域“消费热”也折射出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2024年,超80万老年人坐上开通的1860列银发旅游列车,奔赴祖国大好河山。据携程、驴妈妈等旅游平台统计,55岁以上人群开始成为出游主力军,2023年出游数量同比增长2倍,占总出游人数的三成以上。
约50%独立居住的老年人将激发适老产品消费需求。据北京大学调查数据,2011—2023年,中国老年人独立居住占比从40%提高至53%,增速约为老年人口的2倍。以往多代同堂时家庭共用家居,随着越来越多老年人独立居住,将对个性化的适老家居、家庭适老化改造等产生新需求。据推算,居家适老化改造直接市场份额约3万亿元。苏宁易购数据显示,2024年国补启动以来,具有适老化功能的家电销售增速较快,平台搜索量同比上涨超200%,例如,防干烧灶具销售增长156%。
二、“三大差距”掣肘银发消费能力、选择和意愿
现实中,受预期收入约束、健康风险和遗赠动机的影响,老年人储蓄倾向超过60%,几乎是全国居民平均水平的2倍。据全国老龄委数据,2021年,老年人均年收入3.2万元,略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万元,70.1%的老年人至少拥有一套房。其中,城市老年人年均收入达4.7万元,与全国居民年均收入基本持平,72%的城市老人拥有房产。
其实,东亚老人的预防性储蓄倾向较高现象较为普遍。从国际视角看,中国与日本约有15年人口时差,日本老年人即便拥有健康的资产负债表,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较高。据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一书内容,日本老年人家庭储蓄近2500万日元,但仍有三成老年人一年内完全没有动用过银行年金账户,将年金取出来的老年人平均也会将三成年金继续储蓄,等到临终时,日本老年人平均每人拥有3500万日元资产(约合170万元)。
可见,“以防万一”的观念让老年人财富增量大多变为预防性储蓄。向老年人“分配服务”而非单纯“分配资金”更能让老年人即时拥有获得感,同时还可以实现激发银发消费、激活养老产业的双重目标。
即便老年人有能力消费,仍面临一些产品服务“给的不想要,要的没给好”问题。一是高龄老人健康照护等刚性需求仍待满足。据民政部数据,2013-2023年,养老服务机构从4万家增至40万家,为3500万失能老人照护提供坚实支撑。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加剧,预计2035年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2050年达到5800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风险加剧。现阶段,照护“钱从哪里来”问题较为突出,养老机构普遍反映“不赚钱”,中心城区“一床难求”与郊区农村“一人难求”并存;居家照护可持续运营模式尚不成熟,“叫好不叫座”的观望情绪影响照护服务供给,一些老年人难以找到合适的照护服务。二是低龄老人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仍待满足。“60后”对健康食品、老年教育、文化旅游、养老金融、适老化改造等有新需求。但当前,相关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服务供给单一甚于多元、共性多于个性。例如,健康食品主要以中老年奶粉为主,特医食品等细分品类不足;在老年教育领域,老年大学“一枝独秀”,个性化、消费型的文化社区等新业态仍处于探索阶段;银发旅游在疫后重焕生机,但仍面临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可见,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支付能力差异较大,需要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给出相应的发展空间。为激发市场活力,或许需要将传统“补供方”“补砖头”的方式与“补需方”“补人头”相结合,加大市场准入,充分发挥老年人“用脚投票”的能动性,同时倒逼经营主体提供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还要看到,老年人期待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但已有的产品供给还存在着质量较低、价格较高、假冒伪劣现象。一是部分产品适老性仍然不强。以防走失手环为例,智能手环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价格不菲,但适用性却不佳,往往因其小屏幕、小按钮、需经常充电等设计,无法适应老年人感知觉衰退、手臂震颤、认知退化等生理需求,让老年人戴之无味,丢之可惜。二是为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都是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服务,需要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撑。然而,受制于社会认知、培养体系、评价标准、晋升通道、激励机制等因素,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目前中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人。三是涉老消费环境不优。预付费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商家打着“旅游养老”“终身养老”旗号收取高额预付费,但难以履行合同。保健品领域存在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乱象。金融理财诈骗问题突出,2023年中信银行《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约一成受访者遇到过诈骗,其中约四成造成了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小企业提供分散化养老服务产品的成本较高,只有少数大企业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也能够负担适老化研发费用,因而,品牌化、连锁化是提高养老产品和服务质效的重要路径。但养老产业发展多年,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其中原因值得认真分析。
三、三个方向发力,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消费是获得感的体现。对银发消费挖潜,不仅是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的路径,更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关键。建议“十五五”时期,进一步细化银发经济发展促进举措,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创造供需匹配的制度环境,挖掘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首先,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兼具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的养老理财产品,并做好贯穿生命周期的金融保险服务,让老人后顾无忧,降低预防性储蓄,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其次,基于不同代际老年人的消费特征,明晰重点细分产业布局(见图3)。聚焦经济、生活等领域,优化制度环境,引导市场布局老年教育、银发旅游、适老化改造等新业态。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探索发放“养老券”,让老年人“用脚投票”,自主选择优质服务,激励银发市场优质产品发展。打破各种体制机制壁垒,为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养老服务创造长效发展空间,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图3 银发消费主要场景。资料来源:本文作者整理。
最后,也要在提高养老产品服务质效上多下功夫,让老年人愿意买,开心买,用得上且用得舒心。尤其是政府购买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更要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而引导全社会多层次适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和发展增速。
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是多元多层次的,既有市场机构,也有公益组织,还有社会企业,以及政府。其中,政府提供的是最为基本的服务,更为多元和品质化的服务需要交由其他供给方来供给。面对2030年3.7亿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如何为不同类型的供给方创造发展乃至壮大的空间,由此供需适配,进而实现银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全面的制度供给为之开辟发展空间。
(作者纪竞垚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首发于《中国改革》第2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与所供职单位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