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全年整体理财规模高点有望达到33.5万亿元以上。
尽管年内理财产品经历两轮净值回撤,但整体规模仍延续增长态势,显示出居民财富配置结构正从“储蓄型”向“投资型”加速转变。
据普益标准数据估算,截至10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达33.18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环比增长约1.05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理财收益具备相对优势的背景下,“比价效应”推动下的“存款搬家”成为理财规模逆势扩张的重要动力。
10月规模高增万亿元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国银行理财规模达33.18万亿元,环比增加1.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23万亿元,略高于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这一增量不仅高于去年同期,也创下近年单月增长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强势,但理财产品净值却在2月—3月和8月—9月出现两轮持续回撤。按理说,净值波动或引发投资者观望情绪,但数据却显示理财规模“越跌越买”。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认为,这一现象的核心逻辑在于“比价效应”下的“存款搬家”——即居民在低利率环境中,将部分存款转向理财市场寻求更高收益。
记者注意到,当前国有银行一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1.5%以下,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中枢仍在2%左右,维持了较高的相对收益。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下称“《报告》”)也显示,银行理财收益不再由银行“刚性兑付”,而是与市场表现挂钩,这标志着居民理财观念正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过渡。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分析称,理财规模增长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动部分客户寻找收益替代;二是理财子公司通过机制创新与产品迭代,成功承接“存款搬家”资金。
规模扩张与收益下行并行
规模创新高的同时,年内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却持续承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理财收益呈现逐季递减态势;一季度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二季度降至1836亿元,三季度进一步下滑至1792亿元。从收益率看,三季度到期封闭式、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73%和2.54%,均未达到平均业绩比较基准。
尽管经历9月收益率大减后,10月理财市场净值表现有所恢复,但到了10月末,理财市场收益率再度走低。10月27日~11月2日当周,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从业绩比较基准看,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1.91%,环比下跌0.11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35%,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
收益承压的核心原因在于底层资产收益收窄。《报告》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达31.21万亿元,占比超过97%。而低利率环境下票息资产收益持续下行,传统配置策略面临挑战。一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策略人士对记者表示,理财公司权益资产占比较低权益投研能力薄弱、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收益提升空间。
华创证券研究员洪锦屏分析称,理财市场目前呈现“规模扩容、收益下行、结构分化”的特征:一方面资金持续流入,市场总量保持扩张;另一方面收益率承压,产品结构向固收集中。
规模稳中有增,“固收+”成主线
对于后市表现,业内普遍预计理财规模仍将保持增长。刘郁认为,11月作为季中月,理财规模大概率延续温和增长,若净值保持稳定,预计可实现3000亿元至4000亿元增量。苏商银行研究员薛洪言则强调,季末存款回表效应消退后的修复性增长、定期存款到期释放的资金潜力,以及固收类产品的相对收益优势,这些因素将推动四季度规模达到全年高点。
货币政策环境也为理财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10月央行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结合MLF、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持续注入流动性,分析师杨业伟表示,四季度债市环境将相对友好,理财公司应对赎回和波动的能力有望提升。
不过,从中长期看,理财市场仍将面临收益中枢下移的挑战。首席分析师明明分析称,2025年货币政策预计维持适度宽松,债券市场利率中枢有望进一步下行,固收类产品长期收益或呈缓步下降趋势。杨业伟也提示,随着前期高收益资产到期、留存收益释放完毕,理财收益率相较存款、货基的相对优势可能减弱,规模增速存在放缓压力。
谈及产品策略,杨业伟称,资产配置上受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影响、票息资产稀缺环境下,未来理财可能更加依靠交易获取收益,更多增持债券ETF。明明则认为,传统纯债产品配置吸引力减弱,而“固收+”策略凭借灵活配置和超额收益能力,有望成为理财机构发力重点,2025年全年规模增长有望突破1.3万亿元,成为理财规模增长的核心。预计全年整体理财规模高点有望达到33.5万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