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河北国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亮新材)将迎来北交所上市委员会的关键审议。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2186.32万股,募集资金1.75亿元。

  然而,在其招股书的背后,不仅隐藏着毛利率异常波动、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与激进扩产的战略矛盾,更深藏着一些尚未被市场充分察觉的财务风险。

  国亮新材的财务数据呈现出令人费解的波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37亿元、9.84亿元、9.05亿元和5.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36.80万元、8379.83万元、7096.49万元和4149.72万元。

  2023年,公司营收仅增5.00%,净利润却暴涨107.59%。而到2024年,营收下降8.09%,净利润下降15.31%。

  这种异常波动同样体现在毛利率上。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7.38%、24.15%、21.21%和20.33%,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22.31%、21.80%、18.84%和19.51%。2023年国亮新材毛利率大幅增长6.77个百分点,与行业趋势背道而驰。

  国亮新材的资产负债表揭示了另一重风险。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流动资产总额稳步增长,分别为10.1亿元、10.66亿元、11.95亿元和11.94亿元。

  然而,在这些看似充裕的流动资产背后,应收账款始终占据过高比重,各期金额分别为4.42亿元、4.81亿元、4.81亿元和4.84亿元,在流动资产中占比达到43.81%、45.11%、40.25%和40.58%。

  这意味着公司每十元流动资产中就有超过四元处于“等待变现”的状态,反映出企业在资金回笼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尽管从2022年的55.2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9.79%,但仍高于行业平均的44.2%。

  国亮新材的公司治理问题同样引人关注。招股书显示,公司实际控制人董国亮、赵素兰夫妇直接加间接控制公司80.22%的表决权。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保证了决策效率,但也引发了监管层对公司治理风险的关注。

  另一个争议点是实控人认定。董国亮、赵素兰之子董金峰直接持有公司3.79%的股份,且为父母的一致行动人,但未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未将董金峰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的理由。

  国亮新材的业务高度依赖河北省内市场。2022年至2025年6月,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来自河北省内的比例分别为77.35%、76.83%、79.96%和81.35%,占比持续走高。

  这种区域集中度带来了巨大风险。随着河北省粗钢产量从2022年的21194.55万吨降至2024年的19985.76万吨。

  同时,公司还面临行业龙头的挤压。等上市公司凭借资本优势正在加速布局河北市场,进一步挤压了国亮新材的生存空间。

  公司计划投入募集资金用于滑板水口产线技术改造、年产5万吨镁碳砖智能制造等项目,在建成投产后会显著增加产能,存在无法完全消化的风险。

  北交所上市委的审议会议,将决定这家区域耐火材料企业的资本之路能否继续。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