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刘嘉魁 每经编辑|陈星
2025年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已悉数披露,在宏观经济稳步复苏的背景下,银行业整体交出了一份“总量稳、结构优、分化显”的成绩单。
纵观前三季度,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净利润整体平稳,彰显出行业极强的经营韧性。然而,作为盈利核心的净息差指标普遍承压收窄,持续对银行业盈利模式构成挑战。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不同类型的银行在应对共同压力时,策略成效显著分化,国有大行发挥“压舱石”作用,而部分股份制银行与扎根区域的城农商行则凭借差异化竞争实现韧性增长。
营收增长韧性凸显
2025年前三季度,超六成A股上市银行实现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这背后是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发力非息业务取得的成效。然而,细究起来,增长的和强度在不同体量的银行间呈现出清晰的结构性分化。

数据来源:记者整理
国有大行稳字当头,规模优势构筑营收基本盘。六大国有银行凭借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和广泛的客户基础,营收保持了绝对体量上的领先和整体正增长。、、营收同比增幅均超过1.5%,成为稳定行业收入的“中流砥柱”。然而,其增速普遍温和,反映出在规模基数上实现高增长的难度。
部分股份行与优质区域银行进势凌厉,成长性凸显。与国有大行的稳健步伐相比,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头部城商行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弹性。营收增速达6.74%,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引人注目的是优质区域银行的表现,营收增速达到7.83%,这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通过深耕特定区域或特色业务,成功开辟了差异化增长路径。
优质中小银行盈利弹性大
尽管营收实现增长,但有些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速,甚至部分银行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这清晰地表明,净息差收窄等因素侵蚀了营收增长向利润传导的效率,银行间的盈利转化能力正在经历严峻考验。
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平稳,凸显极强风险抵御能力。在息差明显收窄的不利背景下,国有大行净利润仍能保持正增长,且增速与营收增速的差距相对可控,这得益于其强大的客户基础、低廉的负债成本优势和卓越的风险管理能力,显示出盈利模式的稳健性。
优质中小银行盈利弹性大,管理效能成为胜负手。部分中小银行在净利润增长上展现了很大的弹性。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4.53%,江苏银行增幅达8.87%,更是录得16.14%的高增长。这些银行在息差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能够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精准的客群定位、高效的负债成本管控以及中间业务收入的有效补充,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成为关键比较优势。
净息差深度承压成行业共性
净息差持续收窄无疑是2025年前三季度银行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如表2所示,上市银行净息差普遍呈现下行态势,这主要是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然而,面对这一行业性挑战,不同类型银行的应对策略和实际效果出现了显著分化。

数据来源:记者整理
国有大行与部分股份行息差降幅显著,负债成本优势与资产结构调整是关键。国有大行净息差普遍下降15个基点左右,因独特的业务结构,息差降幅更大,达21个基点。零售龙头息差也下降12个基点,但1.87%的水平仍在行业中维持前列。这表明,即使是以负债成本低著称的大行和以资产定价能力见长的招行,也难以完全抵消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的压力。如何进一步优化资产投向、稳住负债成本,是它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部分银行息差展现韧性,差异化经营显成效。在普降的大趋势中,亦有亮点。民生银行净息差逆势微升2个基点,显示出其业务结构在应对利率波动时具备一定的韧性。部分优质区域银行,如,息差收窄幅度明显小于行业平均。息差从高位回落18个基点,但仍以2.57%的水平遥遥领先,其坚持服务小微、深耕本土的模式,保证了资产端较强的议价能力。这种分化恰恰印证了在利率市场化深化背景下,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是银行抵御周期波动的法宝。
“总体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的上市银行财报描绘出一幅在压力中前行、在分化中成长的行业图景。”某资深银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营收的稳健增长验证了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共生的韧性,而净利润的平稳表现则体现了行业强大的经营管理能力。净息差的普遍收窄是当前阶段不可回避的挑战,但也正倒逼银行从传统的规模扩张模式,加速向精细化管理、多元化收入结构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
他认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显效,银行业经营环境有望逐步改善。然而,机构间的分化趋势预计将进一步延续。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如何利用科技赋能巩固其综合化服务优势、稳住息差基本盘是核心;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能否坚守定位,在特定领域或区域做深做精,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将决定其能否在分化格局中成功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