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青海省玉树州,多个地区早晚温度已经在零下摄氏度。但囊谦县吉曲乡中心寄宿制小学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里,却暖意融融。

牧区的孩子们在室内都脱掉了厚重的外套,只穿一件薄衣服坐在课桌前,脸蛋泛着健康的红晕。浴室水龙头里也都储备着恒温的热水,供孩子们洗漱和沐浴。

太阳能供暖工程交付后的教室里,几名牧区孩子围在室内散热片旁取暖。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供图

以前每年的寒冷季节,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日常。

两年前,这所坐落在海拔3780米山巅的学校,还靠牛粪、煤炭勉强御寒。玉树的冬天平均气温达零下二三十度,可即便天寒地冻,为防一氧化碳中毒,宿舍每天的供暖时间仅维持1~2小时,孩子们冬天常冻得感冒,双手长满冻疮。

这场改变,始于风马公益发起的“高原上的温暖教室”项目。从2016年为青海省玉树州的高原学校募捐煤炭,暂解“燃眉之急”,到2023年攻坚建成玉树州首所“生态文明实践示范校园”、实现太阳能供暖全覆盖,负责人王婉和她的团队用了7年时间。

在平均海拔4000米、冬季严寒漫长、基础设施薄弱的高原牧区,他们蹚出了一条用清洁能源破解学校供暖困局的可持续路径,让“温暖”从临时的物资援助,变成了扎根校园的长效保障。

吉曲乡学校周边是裸露岩壁与稀疏草甸,远处可见水域分布。红白配色的校舍构成该区域内唯一的集中建筑群。受访者供图

从“运煤”到“追光”,一场不得不进行的改变

2007年夏天,王婉第一次踏上青海玉树的土地,跟着当地老师在玉树州多个县的牧区辗转,一户户走访,详细了解当地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懂‘家徒四壁’是什么感觉,有的家庭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王婉对澎湃新闻说,那次走访彻底颠覆了她对“贫困”的认知。

也正是这份触动,让她下定决心创办风马公益,最初的核心目标很明确——改善青海偏远山区儿童的教育与成长环境。而“让孩子们吃上好饭”,是当时的她最先想解决的问题。

此后的多年里,王婉成了上海与玉树之间的“常客”。她频繁往返两地,一边深入乡镇学校调研,了解孩子们的真实需求;一边盯着善款与物资的落地,确保每一份援助都能精准抵达。

2010年后,新教学楼盖起来了,学校的营养餐也实现了稳定供给,孩子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可高原学校面对的难题,不止于“吃饱”。风马公益的团队成员几乎每年都要前往玉树的牧区好几趟,从未中断过对乡镇学校的走访。2016年那次下乡,玉树已接近入冬。

在一所学校的办公室外,王婉无意间听到了校长和老师的交谈,“他们当时特别愁冬天要来了,因为煤供不上需求,太冷了。”也是那次之后,团队通过调研才发现,“取暖难”不单是这所学校师生的困境,而是大部分玉树乡镇小学共同面临的难题。

太阳能供热系统交付仪式。

玉树地广人稀,乡镇学校多分散在山巅,不仅海拔高,校与校之间也格外分散,最远的吉曲乡小学离县城近200公里,根本无法实现集体供暖。因此,一到冬天,当地学校只能依靠燃烧煤炭和牦牛粪取暖。

但由于当地并不产煤炭,学校需从外地采购。王婉算了一笔账:一吨煤炭连运费要1300元,200人的学校一个冬天至少要花4万块钱,可4万块钱的煤炭,实际上根本撑不到冬天结束。而且,牦牛粪虽是牧民的传统燃料,但燃烧得快,每20分钟就要添一次,用起来也不方便。

11月5日,吉曲乡小学的校长俄要尖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提到,即便学校能收到公益捐赠的煤炭,也始终供不应求。“1吨煤也烧不了多久,我们6个教室、24间宿舍,一天下来就烧得差不多了。”

至于煤炭运输成本,他进一步补充:“1300元是一吨煤本身的价格,运费另算。从囊谦县拉到学校,20吨以上运费要3500元,20吨以下是1500元。要是从西宁直接运过来,费用会更高。”

2016年至2021年间,风马公益联合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在支付宝、腾讯乐捐等公益平台通过筹款,陆续为学校募捐了2000多吨煤炭,却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更棘手的是环保问题。玉树高原地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过度使用煤炭不仅会污染空气,还可能影响水源。

为此,王婉团队希望寻找到一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可持续方案。“我们当时的核心想法,是找到一个学校在有限取暖经费下也能用得起的方案,”王婉说,“所以我们想到了太阳能,高原本身阳光充沛,而且太阳能是免费的能量,刚好能匹配这样的需求。”

确定方向后,团队开始联系太阳能企业,可先后对接的十几家企业,一听是“高原项目”,都因“冬季低温防冻难”“高海拔施工风险大”等问题婉拒。

直到2023年,一家江苏的太阳能企业才被王婉的坚持慢慢打动。“他们一开始也犹豫了半年,毕竟之前没做过高原太阳能供暖的案例,心里没底。”王婉回忆,疫情过后,这家企业专程派人到玉树实地考察,在看到孩子们冻得通红的手后,他们才下定决心试试。

吉曲乡小学屋顶太阳能集热设备现场。

攻坚高海拔,每一步都在“啃硬骨头”

高原上太阳能供暖的实现,远比想象中复杂。“不是把设备运上去就行,每所学校都必须‘一校一方案’。”王婉解释,因为每所学校的海拔、基础设施配备都不一样,所以必须先去现场细致勘察——测海拔、查水源、看屋顶结构,把这些实际情况全摸透了,才能针对性设计供暖系统。

2023年8月,玉树州囊谦县吉曲乡小学成为第一所试点学校,工程正式动工。这所学校没通国家电网,供暖系统的电力只能全靠太阳能光伏支撑;加上海拔高,夜里温度常跌到零下,管道很容易冻裂爆管。

为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团队反复测算管道的倾斜角度,“我们要保证水管里的水能够在晚上全部排空,如果有积水在里面,到了零下的低温一冻,管道很容易裂开。”

此外,高原反应也是施工中绕不开的大难题。王婉回忆,当时合作的太阳能企业派了4名工人到现场,其中一人刚到没几天,就因为感冒叠加高反发起高烧,在医院住了整整一周。“他自己说,自己是队里技术最好的,怕自己走了之后,现场施工出岔子,没提‘回去’的事,病刚好些就立刻回了工地,硬扛着把活干完了。”

施工过程中,偶尔出现的物资短缺曾让团队格外犯难。玉树10月中旬必须停止一切工程,直到次年4月底才能重新启动,高原的冻土期不等人,一旦缺了关键材料或设备,哪怕立刻从最近的城市采购,辗转运输至少也要10天,团队只能临时调整工序、重新规划进度,才能赶上工期。

“现在每次施工前,我们都会把准备工作做得更细更足,就是为了避免再出现这种手忙脚乱的情况。”王婉回忆起当时的波折。

2023年8月至10月,是玉树高原一年中短暂的非冻土施工窗口期。施工团队抢工期、赶进度,顺利完成了两栋学生宿舍楼的太阳能供暖改造。这两栋宿舍楼为独栋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20平方米,共设32间宿舍。

一期工程交付后,宿舍首次实现了夜间8小时恒温供暖。70组太阳能集热器整齐排布于屋顶,配合24立方米的保温水箱,白天借高原充沛的日照将箱内冷水加热至80℃储存;入夜后,热水通过室内散热片循环放热,稳稳将室温维持在18℃。

更让孩子们雀跃的是,他们终于能在学校里洗上了稳定的热水澡,以往因没有热水而闲置的浴室,从此也有了水汽。

在吉曲乡小学任职已10年的校长俄要尖才,是学校变化最直接的见证者。“现在孩子们和老师一周能洗上一次澡了。”俄要尖才说,规律的热水澡不只是让孩子们的个人卫生变好了,还慢慢改变了当地以往的生活习惯;更明显的是,太阳能供暖彻底改善了学校的整体卫生环境。“以前我们得拉煤进教室,教室里的地面全都会变成黑乎乎的;架火时一冒烟,烟还会把墙面熏得发黑,现在这些情况都没了,校园里到处都干干净净的。”

2024年9月28日,第二期工程正式启动,专门为教学楼安装太阳能供热系统。经过一个多月的攻坚,工程于同年11月3日顺利交付,吉曲乡小学的14间教室、3间办公室全部通上了暖气。自此,这所高原学校彻底告别了依靠煤炭和牛粪取暖的旧时光。

温暖之外,还需长效的环保和新的展望

王婉向澎湃新闻提供的工程结束后出具的《吉曲乡中心学校供暖给热方案效益分析》显示,吉曲乡小学这套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设计寿命长达约15年,且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低能耗特性。教学楼的供暖系统每日耗电量仅53度,学生宿舍的供暖系统每日耗电量为40.8度,远低于传统供暖方式的能源消耗水平。

从实际效益来看,这套系统的“节能价值”尤为显著。若与纯电供暖相比,它每年可节约电量约52.2万度。按15年设计寿命推算,累计可节约总电量约783万度,依据当地电费标准折算,相当于为学校直接节省电费约305万元,大幅减轻了学校长期面临的供暖运营成本压力。

而从环保维度考量,若对比传统燃煤供暖,15年内可减少原煤消耗约3110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460吨、二氧化硫排放约18吨。

“不仅是温暖,更是对三江源的保护。”王婉直言,嘉里建设、杭州泰格医药基金会、浙江鹤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乘风破浪爱心无限慈善基金、上海宋庆龄学校、XUN循得等多个合作伙伴,之所以选择参与这一项目,正是看中了其环保和公益的双重价值,“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既守护了孩子们的冬天,也守护了‘中华水塔’。”

当被问及管道维护与系统长效运营的保障措施时,王婉表示,团队从一开始就特意选用了全自动控制系统,“日常运行基本不用人工干预,系统会自动完成集热、储热、循环供暖,大大减少了维护负担”。

不过她也表示,系统在刚调试初期,受高原昼夜温差大、管道排气等特殊情况影响,会出现太阳能管爆管的情况,但等调试完毕,系统适应高原环境后,爆管现象就非常少了,基本不会影响正常供暖。

为了让学校能自主应对这类偶发小问题,施工团队中的技术师傅在工程收尾阶段,专门对学校一位负责后勤的老师开展了一对一的实操培训,管道更换全程无需复杂工具,只需将坏管子拧下、新管子拧紧即可,步骤简单、容易上手。

11月5日,俄要尖才告诉记者,这套太阳能供暖系统基本不会出现大问题,唯一的情况是,若遇到长时间阴雨天,太阳能集热不足,就会出现供不上暖的情况,“一个月大概有4到5天会这样,其他时候都挺稳定的。”

更让他觉得方便的是,他手机里的APP还能实时监测、控制全校的供暖系统,“什么时候供暖、供暖温度怎么样,打开手机就能看,就能调,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跑遍每个宿舍去检查供暖情况了。”

目前,王婉团队正全力推进囊谦县第二批试点学校,着晓乡小学的供暖工程。该项目得到玉树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与肯定,囊谦县人民政府及囊谦县教育局还为着晓小学配套建设了热水入宿舍楼和浴室工程,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着晓乡小学是青海省海拔第二高的乡镇学校,施工难度比此前的吉曲乡小学更大。“不仅海拔更高,学校取水还得靠井水,必须额外加装潜水泵才能保障供水稳定,这给系统设计又加了一道难题。”王婉表示。

不过难题已逐步攻克,团队赶在今年冻土期来临前,顺利完成了该校一栋教学楼的供暖改造。按照规划,第二期工程将在明年内推进,届时学生宿舍也能接入太阳能供暖系统。

“取暖”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后,王婉和其团队的目光也落到了更深层次的“益智”需求上。目前,风马公益正计划围绕牧区教育开展后续工作,希望通过相关行动为当地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支持。“我们希望高原的孩子不仅能在冬天不受冻,更能在成长中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才是更长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