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辅助公益诉讼办案典型案例,将一起曾经引爆网络关注的“厨师往问题食材里面投放抗生素”的案件,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之下。

2023年9月,南通12345热线接到当地某酒店员工反映:“我们酒店在菜汤里添加庆大霉素注射液,能不能告诉我,这东西是不是合法添加剂?”案件东窗事发,该酒店厨师长沙某、厨师付某在鸡汁烩花胶、鸡汁烩蹄筋等“头菜”里,添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累计售出添加该药品的烩菜1612份。案发时,酒店里竟然被查获101盒硫酸庆大霉素,让人细思恐极。

去年7月,澎湃新闻就发表了评论《酒店菜品里投庆大霉素:细思恐极,更要挖根溯源》,提出:往菜里面添加庆大霉素,本身就表明厨师对自己的食材不新鲜心知肚明,“这是用一种犯罪手段去遮掩另一种食品违法”。酒店动辄一次从药店购买100盒庆大霉素(属于处方药),无论如何,这种量都超出了正常使用的范围,可以说,药店和酒店双方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当时,澎湃新闻提出建议:“应以这起案件为鉴,全面、彻底调查投放庆大霉素的食品违法问题,希望职能部门能形成执法合力,深挖这条灰色的产业链,以大数据、现场执法结合等方式查一查。”

此次最高检将这一案件列入典型案例,正是对社会呼吁的积极回应。

案例介绍中提到,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共有零售药店约500家,部分药店长期未凭处方大量销售处方药庆大霉素,其中部分违规销售的庆大霉素流向餐桌,用以降低腹痛腹泻风险。最高检在案例中提出:“行政机关未依法全面履行处方药零售监管职责,致使庆大霉素违规超量零售”。

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一起刑事案件中,发现了庆大霉素被滥用于食品当中的严重问题,决定以个案办理带动行业治理,特别是借助大数据手段赋能检察公益诉讼。

当地检察院确定“单次销售超过5盒属于异常”和“未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属于违规”两项研判规则,研发“庆大霉素违规零售法律监督模型”,利用大数据筛查功能,精准识别出140余条高风险销售记录,最终锁定存在异常销售行为的药店主体27家。之后,崇川区检察院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依法处罚违规销售庆大霉素的药店;要求在辖区开展食品非法添加药品的专项整治。

庆大霉素作为研发较早的抗生素,其毒副作用较大,还是导致许多孩子耳聋的“罪魁祸首”,但售价较低,有不少餐饮从业人员就动歪了心思,将这种处方药用于不新鲜的食材,“预防拉肚子”。不仅是南通有这个问题,今年7月,郑州市场监管部门在一家炒米粉店的后厨,也发现了不该出现的庆大霉素药盒。

庆大霉素被滥用于食品的荒诞剧,始于“便宜好用”的侥幸,成于监管滞后的漏洞。而检察机关的破局之道,正是用数字技术填补监管盲区——从个案中发现规律,用模型锁定风险,以监督推动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要治标,更要治本,既要事后严惩以身试法者,也要对庆大霉素的销售动向实施依法监管,不使其流向餐桌,不使其成为行业潜规则。

这一次,检察机关利用了大数据模型辅助办案,快速精准确定药品经营违法点,并推动模型实现迭代升级,更好发挥大数据法律监督作用,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这一实践不仅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更彰显了检察机关以数字赋能提升法律监督效能、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