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二十届厦门国际海洋周隆重开幕。来自全球约400名涉海政府部门代表、驻华使节以及企业与机构嘉宾齐聚厦门,共商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大计。

本届海洋周以“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活动为11月6日至12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等联合主办。

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福建省副省长魏晓奎,巴布亚新几内亚渔业与海洋资源部部长杰塔王(Hon. Jelta Wong),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阿尔德科(Carlos Aldeco)等中外重要嘉宾出席并致辞,共同表达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

自2005年创办以来,厦门国际海洋周已走过二十载春秋,从最初的区域性交流平台,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海洋合作与对话高地。

孙书贤在致辞中指出,这一平台“见证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已成为我国海洋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更跻身推动全球海洋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这充分体现厦门国际海洋周在促进国际海洋合作中的独特价值。

那么在活动期间,中国究竟向世界展示了在海洋经济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哪些“硬核”成果呢?

厦门国际海洋周隆重开幕。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提供(除署名外)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蓝色经济

福建因海而生,向海而兴。

开幕式上,魏晓奎表示,福建拥有3752公里的海岸线和13.6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海洋始终是福建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这一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成果。据统计显示,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5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1.9%,连续十年稳居全国第三位。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蓝色引擎”。

作为福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厦门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当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成,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近四成。这组数据充分彰显了海洋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蓝色经济跃升的核心动力。“十四五”以来,福建省累计立项实施省级海洋科研项目逾1000项,在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产业动能持续增强。本届海洋周开幕式上,19个重点海洋产业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额达139.09亿元,展现出强劲的投资吸引力和发展活力。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鹭江创新实验室正式发布中欧蓝色发展投资基金,首期募资规模达20亿欧元,并同步设立人民币基金100亿元。该基金将聚焦可持续蓝色经济前沿领域,重点投向海洋信息与数字孪生、蓝碳经济、深海智能装备等方向,致力于推动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促进中欧之间双向技术合作与产业协同。

活动期间,鹭江创新实验室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集中开工。

在加快发展之际,福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从厦门筼筜湖治理的成功实践,到“海岸带综合管理厦门模式”在全国推广,再到全省近38%的近岸海域被纳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福建以系统性举措守护碧海银滩,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生态基础。

魏晓奎表示,当前福建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对标国家综合规划建议,锚定海洋强国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科技兴海,产业兴海和生态护海,加快完善海洋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开放合作体系,全力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

厦门国际海洋周不仅是展示成就的重要窗口,更是深化国际合作的关键平台。

崔永辉表示,厦门将“发挥好厦门国际海洋周的平台纽带作用”,着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届海洋周以“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亦呼应了全球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关切。

杰塔王在致辞中指出:“对太平洋岛国而言,海洋是我们的过去、现在,更是全部的未来。”

他强调称,海洋不仅提供食物来源、支撑经济发展,更是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

他分享了《蓝色太平洋大陆2050战略》的理念,认为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但他也警示:蓝色经济绝不应沦为对海洋资源的“开放式掠夺竞赛”,而必须是“由我们主导、为我们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特别呼吁终结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IUU)捕捞行为——这种掠夺每年使太平洋岛国损失数十亿美元,严重威胁其经济安全与生态平衡。

卡洛斯阿尔德科从全球视角剖析了海洋面临的严峻挑战。他指出,水产品为全球32亿人提供了至少20%的动物蛋白摄入,约6200万人直接从事初级渔业生产,另有6亿人依赖相关产业链维持生计。然而,全球超过35%的渔业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海洋塑料污染加剧,气候变化引发海水升温与酸化,叠加非法捕捞等问题,正使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蓝色经济的发展亟须兼顾增长与可持续性。

厦门国际海洋周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主办方 供图

中国是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者,更是行动派

中国不仅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全球海洋治理的坚定行动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生态挑战,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事务,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始终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建设者和积极参与者。” 孙书贤发言称,中国坚持人海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海洋管理,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同时,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在本届海洋周期间,一系列国际合作成果的发布,生动诠释了中国的实际行动力。其中,《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由中国在APEC框架下发起并主导编制的官方出版物,凝聚了各成员经济体的共同努力,系统评估亚太地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已成为展示区域海洋治理成效的重要公共知识产品。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领域之一。在开幕式“守护蔚蓝:生态修复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厦门实践’”环节,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生态修复成果备受关注。这片曾被围垦破坏的滨海湿地,如今已恢复为生机盎然的“海上森林”。

与此同时,SEE基金会联合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中国太平洋学会共同举办“蔚海有我 和谐自然”海洋主题日活动,并正式启动“蓝色伙伴关系行动”第三期项目。该项目是国内首个由民间公益力量发起、响应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上中国提出的“蓝色伙伴关系原则”的公益倡议。

《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

“地球表面71%被蓝色海洋覆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海洋保护总监王静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海洋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每年23万亿美元,占全球生态系统总价值的近七成,足见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她进一步指出,海洋不仅支撑着全球经济,还在调节气候、吸收碳排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超过95%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交换依赖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在人类活动加剧与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海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此,SEE基金会携手多方社会力量发起“蓝色伙伴关系行动”,推动公益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及政府协同合作,共同守护海洋生态。三年来,该项目已在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在内的8个国家落地实施12个“小而美”的海洋保护项目,涵盖珊瑚礁修复、海草床恢复、塑料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

“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开放的社会化公益平台,动员更多人参与到海洋保护中来,最终实现一个健康、可持续、能持续造福人类的海洋生态系统。” 王静说。

SEE基金会海洋保护总监王静和外国参会嘉宾交流。

中国的积极作为远不止于此。在科技创新驱动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化对海洋的认知、利用与保护。

澎湃新闻获悉,本届海洋周集中发布了多项前沿成果,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例如,中国首个“遥感-重构-预测”全链路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Skyocean),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马超飞发布。该模型基于蒋兴伟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数据,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海表到水下的三维重构与未来趋势预测,是我国首个“遥感-重构-预测”全链路海洋AI大模型。它贯通了从海表到水下、从现状到未来的时空维度,实现了对海洋环境的深度透视与前瞻预测,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

另一项重磅成果是“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DePTH-GPT),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唐冬梅发布。该模型可对深海热液、冷泉等典型生境进行智能模拟与动态预测,构建起虚拟的“数字深海世界”,不仅能回答复杂科学问题,还能为深海资源勘探与生态保护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此外,中欧蓝色发展投资基金、“蓝色市民社区网络”等机制性平台也在本届海洋周正式亮相。其中,“蓝色市民社区网络”由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牵头建设,旨在提升公众海洋素养,推动全民参与海洋治理。目前,已在中、泰、印尼、柬埔寨等地建立多个试点社区,逐步形成跨国联动的公民参与网络。

上述举措表明,中国的海洋国际合作已超越传统的资金与技术援助,深入到理念传播、能力建设与公众参与等更广泛层面。

孙书贤表示,中国积极维护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国际海洋秩序,建设性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通过实施双方合作项目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建设合作平台和机制,开展能力建设培训,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切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