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隔夜美盘科技板块再次收跌等利空因素影响,A股今日小幅低开后震荡企稳,盘中一度创周内新高。截止收盘,上证指数缩量收阴,报3997.56点,下跌-0.25%,深证成指跌-0.36%,创业板指跌-0.51%。两市跌多涨少,共计2000余家上涨,3100余家下跌。成交方面,沪深两市成交额约2万亿,较昨日略有缩量。

  板块层面,软件、创新药等板块表现稍弱,受原材料上涨、反内卷推进等利好刺激,化工、光伏等板块涨幅居前。

  近期,外围市场走势多有波折,纳指在上周创出历史新高后一度回调超千点,韩国股指今日盘中下探超3%。受此影响,国内市场情绪有所波动。很多投资者不禁疑惑,“AI泡沫”要破了吗?会不会带崩A股呢?大盘一旦回调,是机会还是陷阱呢?

  我们的观点是,科技板块的宏大叙事暂无法证伪,投资者需要做到的是谨慎参与而非提前离场。一方面选择具有安全边际的板块和标的,逢低积极布局;另一方面则需要紧盯美股的流动性和AI产业链的叙事逻辑变化,防范并管理组合的阶段性风险。

  对外而言,除非出现超预期利空事件,美股的高估值和泡沫破裂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反而在情绪和资金的推动下,流动性带来的估值抬升有望催生“肥尾”行情。美联储宽松政策延续带来的充裕流动性,仍在不断为资产估值提供支撑,推动资金向权益市场聚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提升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效应,热门板块的赚钱效应吸引增量资金持续入场,形成正向循环。但投资者需要注意通胀水平失速、地缘政治风险、AI叙事逻辑变化等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美元流动性和市场风险偏好的关键事件。

  对内而言,外围涨跌影响的主要是短期风险偏好和交投情绪,而长期来看,“打铁重在自身硬”,国内市场存在自身的估值逻辑,东升西落的投资远景已经逐渐清晰。即使外围市场的波动可能引发短期资金的避险行为,但这种影响往往是脉冲式的,随着国内市场自身逻辑的强化会快速消化,这在近期市场的多次低开高走中已经初见端倪。中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持续凸显,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与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正不断吸引全球长期资金配置。外围短期波动反而为布局优质资产提供了窗口。

  回到国内,本周,市场多空互现,在抗跌属性较强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恐高情绪压制。周一周二,市场多次下探上月筹码上沿3936一线,均顽强收回,体现了相关点位支撑较强。周三,在外围市场波动放大的影响下,沪指低开后迅速拉起,最终收中阳线,场外资金的进场热情不言而喻。周四,指数延续上涨走势,收盘再次站上4000点大关。而昨夜纳指表现疲弱,亚太多数股指低开低走,沪指仅小幅低开后多次翻红,市场的上涨斜率重获加速,但需注意到盘中下挫力度较强,恐高情绪对走势仍然存在压制。

  展望后市,牛市的脚步并未停下,市场预计在震荡轮动的过程中挖掘新的主线,而后有望再次进入上涨通道。从空间上看,近十年高位的有效突破、多个缺口的回踩支撑、回调低点的不断抬高,种种迹象均体现了多头力量强劲、志向高远,点位提供的更多是目标的参考而非阻力的压制。从节奏上看,整数关口出现犹豫震荡是情绪分歧的必然结果,但获利筹码松动叠加阶段性恐高情绪影响的只是斜率而非方向,市场在筹码充分换手后或将继续维持涨势。

  落到操作层面,“积极不忘理性,进攻亦抓防守”或是较为推荐的投资心态。仓位管理上,市场在外部风险的刺激下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牛市“二阶段”兑现的概率已不断增大,投资者可逢低逐步提高风险资产的仓位水平。而标的选择上,安全边际仍然是需要关注的核心变量,“追涨杀跌”的操作并不推荐,在政策的呵护和利好的刺激下, “国产替代+反内卷”仍是较为推荐的方向,回调或是买入良机。

  科创创新药ETF国泰(589720)近期持续吸金,最近五个交易日均录得净流入,共流入超2亿元。

  今年以来,创新药ETF国泰(517110)较中信医药行业指数超额接近30%,AI+为创新药板块提供了较大的估值空间和走势弹性。较高的任务容错率为 AI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带来了诸多的积极影响。此外,各方面利好消息不断出现,为行业乐观情绪再添一把火。创新药板块或存在盈利和估值抬升的可能,值得投资者关注。

  产业消息方面,利好消息不断出现,为行业乐观情绪再添一把火。行业消息面上,2025年10月31日,辉瑞正式登记启动三生制药旗下PD-1/VEGF双抗(代号:707)的两项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标志着了中国创新药出海模式从“授权转让(License-out)”向“由全球MNC巨头主导并投入重金进行后期全球开发”的关键进阶。从产业运行趋势来看,国内创新药产业十年蓄力,当前步入创新成果业绩兑现的产业拐点阶段。而资金注入将加速创新药研发项目的商业化进程,形成 “研发投入 - 成果转化 - 资金回流 - 再研发” 的正向循环。

  估值逻辑层面,较高的任务容错率为 AI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带来了诸多的积极影响。受模型复杂度和部署算力等因素的限制,较高的准确率要求是很多AI模型实际应用中的主要痛点和堵点。例如安防、生物识别、智能驾驶等领域,容错率较低,即AI模型犯错的代价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I在相关行业的落地进程。但在AI+医药领域,与AI+TMT领域类似,由于后续进一步筛选、优化、实验等研发流程的客观存在,AI生成的准确率要求可以略微放宽。而准确率门槛的降低或将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对创新药研发的赋能。

  AI生成方面,药物分子及蛋白质结构设计均是AI大展身手的领域。AI 可以基于对疾病靶点的理解以及药物化学原理,生成全新的药物或蛋白质分子结构。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模型能够学习已知分子的特征和活性关系,然后生成具有潜在活性的新分子。AI 可以预测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能,从而指导药物分子的优化和设计。AI生成技术的引入可以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减少实验筛选的工作量,提高研发效率。

  而AI分析领域,靶点的发现与验证、药物活性预测、药物动力学分析等领域均有望随着AI技术的引入实现降本增效。在药物活性筛选阶段,AI 可以先对大量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只有那些被 AI 预测为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才会进入实验验证阶段,这样可以避免对大量无活性化合物进行不必要的实验,节省了实验材料、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对药物的潜在毒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样可以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优化药物分子结构,降低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因药代动力学或毒理学问题而失败的风险。

  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板块盈利和估值有望迎来双升。同时,人工智能的赋能有可能进一步打开板块的情绪和估值抬升的空间。聚焦科创板上市药企的科创创新药ETF国泰(589720)和覆盖三地优质上市创新药企的创新药ETF国泰(517110)或均有具有中长期配置价值。投资者仍需注意研发管线进展不及预期、海外政策等风险因素。

  今日,煤炭板块表现较弱,但10月以来煤炭ETF(515220)与沪深300相比超额已接近15%。港口煤价创年内新高叠加反内卷政策的不断推进,为煤炭板块提供了中长期的业绩和估值支撑。

  短期来看,近期动力煤现货价格上涨加速,社会面去库继续推进,叠加冬储在即影响,对煤炭行业近端业绩提供支撑。近期动力煤现货价格持续回升,环渤海5500K煤价较6月低点大幅反弹,创出年内新高,破800元大关。社会库存继续去化,秦港库存较年中下降30%,电厂采购策略转向现货市场。叠加近期安监趋严,山西、陕西等地供应收缩,而冬储需求逐步启动形成供需共振。受多方面积极因素影响,煤炭行业近期业绩存在一定的边际修复空间。

  中长期来看,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有助于改善市场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对煤炭价格形成支撑。供给层面,反内卷政策的系列出台有望约束行业供给,缓解行业价格内卷现象,从而抬升行业利润。需求层面,近日,多地进一步加码房地产业相关政策,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基建投资和工业复苏背景下,煤炭需求存在恢复空间,市场对煤炭行业的预期向好。同时,中美贸易关系的缓和叠加降息周期的刺激有望增强出口侧的需求和韧性,市场之前对关税的担忧或逐步消散,从而支撑煤炭价格及上市公司业绩。

  预期层面,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进口煤量或延续高位回落态势。贸易保护、关税政策、出口价格政策变化、产业链需求等因素影响,以及实际进口煤价差优势的大幅收窄,进口煤相比内贸煤经济性下降,2025年整体进口煤量或延续高位回落。叠加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出口受罢工、运输等问题扰动,对沿海动力煤市场有望形成较强的支撑,这对国内煤炭行业的发展有利。

  (399998)当前股息率4.48%,位于上市以来约50%分位数,仍然具有较大的股息吸引力。煤炭作为相对稳定高股息的代表,受到中长线配置资金的青睐,从而支撑煤炭ETF的中长期走势。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约作者:国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