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1月7日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4—2025年)。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通过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强化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金融支持、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效率、建设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生态等举措,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完善民营小微、“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质提,构建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具体看,一是优化普惠金融政策体系,通过治理协同更好发挥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促进作用。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涉农、小微、民营、重点群体等普惠领域贷款投放。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推动普惠小微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效果评估机制,加强结果运用。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做好经验复制推广。落实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优化财政税收政策,增强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二是丰富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切实满足普惠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和特定群体的金融需求。结合普惠小微、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金融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效、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等五大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三是巩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能力,支撑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发挥大型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和头雁效应,推动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牢固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支持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特色金融功能,不断健全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保险多管齐下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四是巩固优化基础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对普惠金融覆盖群体的服务效率和保障能力。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和金融服务,聚焦偏远县乡村和金融服务薄弱地区,通过监管引领推动金融机构加快网点布局,巩固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持续推行简易开户、支付手续费减费让利等工作,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规范发展,更好发挥助农取款服务网络载体价值。
五是完善配套机制,构建包容性高、透明度强、风险分担能力持续优化的的优质金融环境。进一步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依法依规拓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推动金融领域非信贷信息跨行共享,创新研发多元化征信产品,满足更多场景的征信服务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