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性的新闻团体组织。1938年3月30日正式成立于汉口,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分会,并在一些地方设立了办事处。它的前身是1937年11月8日成立于上海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协会的发起人是范长江、王文彬、章丹枫、陆诒、邱溪映、孟秋江、邵宗汉、石西民、恽逸群,朱明、耿坚白、碧泉、夏衍、羊枣、彭集新、傅于深、王纪元、季步飞等24人。

范长江
1938年3月15日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该月30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名誉理事邵力子、于右任、叶楚伦、张季鸾,曾虚白、王芸生、郭沫若、邹韬奋、金仲华、杜重远、潘梓年、萧同兹、陈博生、丁文安、王亚明;理事:范长江、徐迈进、陆诒、钟期森、曾圣提、朱明、傅于琛、陈子玉、夏衍、陈侬菲、恽逸群等11人;《大公报》的范长江、《新华日报》的徐遇进、《扫荡报》的钟期森三人为常务理事;朱明任秘书。学会分设总务、组织、学术三组,分别由徐迈进、曾圣提、钟期森、陈侬菲、傅于琛、范长江负责。日常工作由范长江负责。
经费主要靠会费收入、自筹款和募捐,其次是政府和团体补助。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准予备案”后,从1938年12月起,曾给予每月1000元补助,1939年2月起改为500元,后停止了补助。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人员也曾捐助过200元。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时办有机关刊物《新闻记者》月刊,在重庆时还办了油印的内部刊物《记者通讯》。作为联络会员、切磋学术,反映国是的园地;青年记者学会在团结广大青年记者,争取国际新闻工作者的援助,提高青年记者职业素养,报道战地消息,宣传长期抗战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武汉失守前夜,青年记者学会总会迁长沙,长沙大火后撤往桂林,在重庆设驻渝通讯处,1938年底,重庆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重庆分会。重庆分会受国民党人员控制,负责人是《扫荡报》的王乃昌。

《新闻记者》1938年第一卷第六七期合刊封面
1939年4月,总会迁重庆,负责人范长江也从桂林来重庆工作,驻渝通讯处遂改为总会。这时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已成为中共的外围组织。总会继续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曾推动数十位国民参政员提出“拥护抗战救国纲领确立战时新闻政策,促进新闻事业发展案”,曾通过各种形式声援被压迫的报纸和记者;深入揭露汪精卫的叛国行为,制止汉奸报纸的活动。并设立有记者之家,团结了广大的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1939年第二卷第六期封面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对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并采取多种手段,逐步控制了兰州、西安、长沙、重庆、曲江等地的分会,并利用1941年总会改选时部分受国民党人员控制的分会反对总会的改选办法而发生纠纷的机会,悍然于1941年4月28日下令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停止活动。总会所办的机关刊物《记者通讯》和《学习生活》先后被迫停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