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万商云集。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舞台上,那抹熟悉的身影如约而至。作为连续八届参展的“全勤生”,霍尼韦尔今年的展台面积已达到首届的十倍。这片500平方米的空间以“智造无界 碳索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其在智能工业、智能建筑、可持续和航空等关键领域的多项创新成果。

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林育麟

这家全球高科技企业目前正将其业务聚焦于自动化、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航空等核心领域。在中国,霍尼韦尔长期贯彻“东方服务东方”的本土化战略,将全球经验优势与中国市场特有的需求深度融合,推动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本地创新。

“今年恰逢霍尼韦尔深耕中国九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持续引入更多硬核技术,与中国客户共同开拓创新边界,携手塑造一个更安全、更智慧、更可持续的未来。”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林育麟表示。

进博舞台:不止于“首发”,更在于“破圈”

对于霍尼韦尔而言,进博会早已超越了传统展会的意义,既是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更是链接中国机遇的战略性接口。

“我们参展的目的聚焦于两个方面,”林育麟表示,“一方面,进博会是首发首展创新产品、展示前沿科技的核心舞台;另一方面,我们更看重其作为拓展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站式平台价值,期待借此深化与本土伙伴的协同创新。”

这一定位在展品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次霍尼韦尔推出的八款创新产品中,五款来自智能工业科技集团,且本土团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让产品创新精准契合中国市场的发展脉搏。

在半导体领域,首次展出的HPT系列高纯压力传感器专为半导体行业厂务应用设计,凭借卓越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满足半导体工艺对气体供应的超纯需求。

面对“双碳”目标下的转型需求,霍尼韦尔ThermJet-pro低氮氧化物燃烧器也首次在中国亮相,实现了高效燃烧与低碳排放的协同突破。产品提供14种规格并采用简化安装设计,能够灵活适配多样化的工业场景,直击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升级的痛点。

与此同时,紧扣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与电池安全新国标要求,BPS-T系列电池安全传感器通过精准监测电池包压力变化,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前瞻性的安全预警保障。

在林育麟看来,进博会创造的商业机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与“破圈力”。作为全球共享合作的国际平台,进博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专业观众,这种多元主体的聚合,为服务广泛行业的霍尼韦尔创造了难得的“破圈”契机。

“原本分属不同领域的客户、合作伙伴,能在此一站式了解我们跨行业的综合技术与解决方案。例如,让智慧楼宇领域的客户关注到工业自动化的创新成果,让新能源企业发现半导体领域的传感技术价值。”林育麟解释道。这种跨行业的碰撞在日常商务活动中难以复制,却能在进博会这个特殊场域自然发生。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八年间,霍尼韦尔在进博会的展台面积扩大了10倍;过去七年累计展出了约170项创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多数已在中国市场成功落地;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近150项。进博会已从一个展示窗口,演进为霍尼韦尔在中国本土化创新与生态合作的加速器。

深耕中国:“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智慧

霍尼韦尔践行“东方服务东方”战略已逾二十载,这一理念的内涵随中国市场的发展而持续深化、日益丰富。

“这一战略不仅仅是将制造过程、供应链等国产化、本土化,更要深层次地理解市场、客户和政策,以便制定符合中国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林育麟指出。与单纯的“国产化”不同,“东方服务东方”战略的核心在于在中国建立本地的研发和运营团队,以本土团队的决策为主导,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目前,霍尼韦尔所有业务集团均已植根中国,并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深度嵌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体系。

这一深度本土化理念,在其研发体系的布局中亦得到充分体现。霍尼韦尔在中国设有10个研发工程中心,覆盖北京、上海、深圳、西安、苏州等多个创新高地。中国研发团队不仅技术实力雄厚,更具备从基础科学研究、对外技术合作到新产品开发的全方位能力,已累计拥有超过4,500项中国有效专利及专利申请。

“当前,中国正聚焦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为霍尼韦尔创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林育麟表示。

在霍尼韦尔的全球创新网络中,中国研发团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团队通过深耕本土市场,结合全球视野和本地化创新,不仅服务中国市场,更为霍尼韦尔的全球业务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面对中国在电动汽车、半导体、储能电池、船舶等领域全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以及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霍尼韦尔展现出开放而自信的姿态。

在林育麟看来,本土竞争对手的快速崛起,更多被视为合作共赢的机遇。“通过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我们能更精准地把握本土需求,推动产品与服务优化。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借助我们的全球运营经验,实现创新升级,”他指出。霍尼韦尔与盛虹石化、东明石化在智能工业领域的合作,正是这种“携手并进”的生动例证。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林育麟观察到两大明确趋势:一是技术融合不断加速,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二是绿色转型同步推进,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数字化技术成为企业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耗排放的关键工具。

作为在智能制造领域积淀深厚的全球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致力于为新能源、储能、氢能、船舶、半导体等行业提供先进的自动化与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以创新科技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提升质效的同时,护航生产安全与能源高效利用。

再启华章:深耕中国拓新局

2025年,霍尼韦尔迎来深耕中国市场的第九十周年。近一个世纪的相伴相随,让这家跨国巨头对中国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长远的承诺。

“中国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并极具创新活力,这为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林育麟强调,“霍尼韦尔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趋势,也会坚定地深耕中国。”

面向未来,霍尼韦尔已清晰勾勒出发展的重点方向。林育麟指出,与民生紧密相连、与高端制造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如半导体、生命科学、造船、新能源、储能等,都是霍尼韦尔具备优势且看好将持续高增长的赛道。

为此,霍尼韦尔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技术与业务布局。公司着力探索下一代科技,并与合作伙伴协作推动产业进步。

“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的核心产品组合构筑了工业自动化的基石。”林育麟介绍,“我们先进的传感技术及高附加值智能边缘设备,具有久经验证的可靠性和差异化互联能力。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将自身的这些核心优势与中国客户的发展需求更紧密地结合,推进有影响力的本地创新。”

秉持“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霍尼韦尔在中国已建立起覆盖创新、研发、制造、采购、销售、服务的本地化完整价值链。这条深度扎根中国的价值链,将成为其迎接未来九十年发展的最坚实底座。

林育麟强调,未来霍尼韦尔将继续通过不断开发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技术,进一步夯实在华长期发展的承诺,善用全球经验与本土创新,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相关行业实现低碳、高效、安全、健康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进博会这个全球化的舞台上,霍尼韦尔的故事已成为解读跨国企业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的经典样本。从展品到商品,从参展商到投资商,这家制造业巨头正在用行动诠释着“中国发展就是世界机遇”的深刻内涵。

当“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智慧遇见进博会的开放姿态,当九十年的厚重积淀对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幅关于“智造无界、碳索未来”的产业新图景正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