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8日讯(记者 李明明)在温润的江南烟雨下,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徐徐展开,最受关注的环节之一为“六小龙乌镇对话”。
这场对话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主持,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强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晓煌,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 CEO 朱秋国,游戏科学创始人、《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DeepSeek(深度求索)资深研究员陈德里齐聚一堂,分享十年来的创业历程、技术突破与行业思考。
他们被业界誉为"杭州六小龙",各自深耕脑机接口、、空间智能、游戏科技、开源AI等前沿领域,用实践书写着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故事。
乌镇的光影未变,但主角已换,从平台巨头到AI创业者,中国科技叙事正在更替。
“杭州六小龙”乌镇对话现场图 《科创板日报》记者李明明拍摄十年蝶变:从英伟达“冷板凳”到《黑神话》破圈
韩璧丞率先分享,在政策支持下,脑机接口领域这十年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他回忆,公司成立之初,了解脑机接口的人寥寥无几,团队曾倍感忐忑。如今,脑机接口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
黄晓煌讲述了从硅谷创业到扎根中国的历程:“我最早在硅谷英伟达工作时,相关工作很不受待见,连去社交场合都没人愿意聊天。当时我发誓,要么跳槽到互联网公司,要么自己创业。于是想拿着CUDA技术,做云端业务,后来自己搭建GPU集群,用CUDA写了物理正确的渲染,回国创办了群核科技——群核科技就是GPU架构的名字。”
这十年间,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群核科技积累了大量用户和数据。“当年在硅谷受鄙视的英伟达等硬件公司,如今成了AI时代的主流。中国互联网的海量用户和数据,就像AI时代的燃料,支撑着OpenAI等企业的发展。”黄晓煌感慨,公司已从互联网公司彻底转型为空间智能公司,“从用GPU做互联网,转向用GPU做空间智能,不光服务人类,还服务机器人,这和乌镇大会的创新精神密切相关。过去我都是偷偷来乌镇大会学习,今年很荣幸第一次在台上分享。”
朱秋国坦言自己是嘉兴人,却从未来过乌镇,此次参会倍感荣幸。他介绍,经过十年攻关,国内机器人技术已能适应复杂场景。“现在机器人已应用到很多领域,我们希望未来能让机器人到达任何一个地方,不过这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朱秋国补充道,团队的核心目标是让机器人适应更多复杂地形,解决实际场景中的问题。
冯骥则聚焦内容产业的变革,他分享了一个相似的行业趋势:“2006年荧幕数已和美国相当,十年后的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也达到了美国相当的量级,且当年票房最高的都是中国团队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这让我们看到,一旦中国团队的产品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中国用户会给予相当大的回报。”冯骥强调,《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十年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对本土团队的信任,但“如果产品品质不达标、是伪劣产品,中国用户也会有一双火眼金睛,狠狠识别出来并给予教训”。
陈德里介绍,公司2023年成立,从创业之初就以追求AGI为核心目标,聚焦最前沿、最硬核的技术探索,坚持长期主义,舍弃了很多短平快的支线业务。同时,公司认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长期坚持技术开源,推动技术普惠。在与社区的交流中,收获了很多有意义的反馈,这反过来也推动了自身发展。技术开源带来的合作与共享,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核心优势。
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将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归功于全球共创:“国内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核心零部件集成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公司成立9年,从2016年开始集成核心领域技术,后来逐步自研,做出了更廉价、性能更好的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
这些产品销往全球顶尖实验室、高校和企业,“开发者们在我们的平台上共同开发软件、应用功能,还有很多开源AI算法。行业发展是全球共创的结果,就像早年电脑,靠开发者共同搭建生态、完善功能。”王兴兴举例,去年人形机器人能走得好就已算优秀,而今年很多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已能跳舞、完成复杂表演,这正是全球开发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技术攻坚:从场景落地到未来探索
王坚抛出疑问:“波士顿动力曾是行业领先,如今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迅速,是什么技术促成了这种颠覆?未来人形机器人形态会如何演化?”
王兴兴回应:“核心在于硬件平台的成熟与全球开发者的共创。早年电脑对普通人用处不大,正是开发者们不断开发软件,才让其走进千家万户。现在AI技术加速了机器人发展,最近一年,很多科幻场景都已成现实,比如类似‘铁牙高犬’的产品。”
王兴兴认为,相比核聚变、火星探测等尖端技术,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实现路径更为清晰,“未来几年,尤其是明年、后年,行业会带来更多惊喜,比今年还要多。”
陈德里从宏观视角探讨了AI的发展与风险:“短期看(3~5年),AI与人类是蜜月期,1+1>2的效果明显,AI无法独立完成工作,但能帮助人类实现更大价值。这时候科技公司应扮演‘科技布道者’的角色,让技术普惠,让所有人能低成本接触、使用AI,提升生产效率。”
“中期(5~10年),AI可能取代部分工作,引发失业风险,科技公司应扮演‘预警者’的角色,提醒公众哪些工作会被取代、哪些技能会贬值。长期(10~20年),AI可能取代绝大多数人类工作,冲击现有社会秩序,科技公司应扮演‘人类守护者’的角色,保护人类安全,参与社会秩序重塑。”他强调,这轮AI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AI是智慧的“主体”而非“客体”,“工业革命中旧工作消失会有新工作产生,但AI可能让绝大多数工作被取代,人类彻底从劳动中解放,这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不容忽视。”
谈及面临的技术挑战,六位嘉宾坦诚分享了各自的探索。
王兴兴指出,具身智能领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不同厂家的机器人差异大,数据采集方式不一,比如摄像头该装在手上、头上还是胸上,全球都没有统一共识,模型训练还在探索阶段。但多模态模型的突破给了我们启发,跨企业合作能加速问题解决。”
韩璧丞聚焦脑机接口的数据采集与解析难题:“人类大脑有约860亿到上千亿个神经元,念头转化为动作的神经信号极其复杂。比如腿部假肢,正常人一年走175万步,每步约100次神经信息计算,一条腿一年需1.75亿次计算,一次错误就可能导致摔倒,目前我们也在通过AI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到一个美妙的闭环:“很多AI理论受大脑神经科学启发,现在我们又用AI攻克脑科学难题。”
黄晓煌坦言战略转型的压力,公司在开展空间智能业务时,主要服务两类群体,一类是人类,另一类是机器。在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爆发之前,以服务人类为主,面向机器的业务基本仅通过发表论文提升学术影响力、招揽顶尖人才,人类客户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人工智能兴起后,公司发现一个显著现象:原本以为办公室内的创意类工作岗位十分稳定,然而随着PPT生成等相关模型的出现,这类岗位并未被完全淘汰,但数量正逐步减少。这意味着公司所服务的人类客户中,有工作需求的群体将不断缩减,而未来在工厂及日常生活中协助人类工作的机器数量会持续增多。
“因此,我们自2023年起对公司战略进行了调整,目标从原本向人类收费,转变为未来向更多机器收费。”
当然,这里所说的“机器”涵盖多种类型。像宇树科技等企业研发的核心机器人属于技术难度最高的顶端类别,除此之外,还有智能程度相对较低的应用程序(APP)以及传统机械臂等,这些都属于替代人类工作的“机器物种”,且它们的智能水平会不断提升。
“我们设想,未来机器的数量可能达到人类的10倍,届时能否从向每个人收费,转变为向每一台机器收费,这便是我们2023年启动战略转型的核心方向。”
正如王坚院士所言,转型过程实则充满挑战。此前面向人类客户时,服务的是各类办公室人群,并无统一的主导企业;而面向机器客户时,对接的多是像宇树科技这样研发实力雄厚的顶尖企业。要为这类顶尖企业提供服务,好比“在顶尖公司中‘卖水’”,必须具备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与产品。因此,在加大空间智能领域研发投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客户群体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平均达到大学教授级别,这给业务开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因此,群核科技推出了空间认知模型Spatial AI,还在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发了针对工业机器人协同服务的数字孪生产品Spatial Twin,通过深耕核心技术打开市场。
朱秋国面临算力与场景的双重挑战:“具身移动需要大量数据和算力,这对初创公司是不小的压力;而机器人手部操作的复杂场景适配,目前还没有清晰路径。解决之道在于创新,通过架构创新降低对算力和数据的要求。”
冯骥担忧技术垄断的风险:“如果AI优势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可能会加剧不平等。但DeepSeek的开源模式让我看到了希望——它的API调用费用更低,还公开原理论文,让全球更多人(包括非洲用户)用上先进AI,这是中国给出的解决方案。”
陈德里指出,当前AI的核心短板是缺乏跨领域泛化能力:“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卓越,却在简单问题上频频出错。这源于AI训练完成后参数固定,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真实世界持续自我迭代。解决之道在于让AI实现终身学习,建立与真实世界的更多链接。”
由于对话超时,现场王坚带领六位嘉宾向现场观众鞠躬致歉,这场充满深度与温度的乌镇对话就此落下帷幕。而杭州六小龙的科技征途,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