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即将在巴西贝伦举行。目前中国已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该目标历史性地扩展到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首次提出了温室气体绝对量减排目标,中方称该目标“体现了最大的决心和力度”。

今年是《巴黎协定》签订十周年,NDC是《巴黎协定》的核心机制,要求各国每五年更新并提交其气候行动计划。中国此举标志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征程上迈出关键一步,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后最显著的效果是引导了市场与社会的长期稳定预期。“几十万亿的投资已经投下去了,如果后退,成本太高。必须要坚持绿色转型不动摇,不后退。”

预期已锁定,转型无退路

2020年,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此后,中国迅速构建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纲,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目,配套N项政策的“1+N”政策体系。

刘世锦表示,“双碳”目标这一明确而可信的信号,催生了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绿色产业超预期的崛起,使中国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全面或部分领先。

“我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盟国家,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路径,走到了欧盟的前面。”刘世锦说,欧盟靠碳市场形成需求侧激励,而我国重在供给侧,从源头治理直接激励创新,交易成本低,与增长兼容高,有效地加快了绿色转型。这样的发展道路在“十五五”期间要坚持完善和提升,这对全球绿色转型也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能源转型是核心抓手

能源领域是减排的主战场。新NDC目标正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迈向30%以上,以此支撑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

如何实现这一跨越?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日前在“2025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强调,“十五五”的关键在于以“双碳”目标为牵引的四项举措:加快构建碳排双控目标是指挥棒;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是牛鼻子;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能提高企业含绿量和经济含金量;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是根本的目标。

此外,他提出要建立五个支柱: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以及产品碳足迹。

“十五五”规划提出要建立100个零碳园区这一重要目标。徐锭明说,零碳园区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小样,新型能源体系的细胞,“碳达峰碳中和”考量的基本单元,能源战略转型的有效抓手,也是能源数字化的必由之路。

碳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碳市场建设正进入快车道。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希良指出,今年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非常关键,这个文件明确了扩围、总量控制设定、配额分配方法和未来碳市场的总体安排,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文件。

张希良介绍说,碳市场的新机会在于它能够在碳排放双控制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要重点关注比如总量、强度和增长率怎么衔接的问题,确保建立碳市场不仅不影响经济发展,还会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如果碳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扩大其行业覆盖范围,并对其进行有效管控,将推动我国碳排放量达峰以后出现10%左右的显著下降。

“根据我们的分析,碳市场建设的平均效益是成本的9倍,”张希良预测,“到2035年,80%的减排任务可由碳市场完成。”通过引入配额拍卖等手段,不仅能大幅降低减排成本、提升市场效率,还将对电力、水泥等高碳行业的产品价格与产出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倒逼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