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9日,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举行百场高等级会议,其中,“企业出海”成热点议题。全球化浪潮下,中企出海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应对多重挑战?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认为,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创新”是必然。
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创新”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分论坛暨2025虹桥HUB大会上,高盛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占比为16.0%,2028年预计升至20.6%。
“目前,中国企业已从‘贸易出海’的1.0阶段、‘全球化布局’的2.0阶段,演进到当前‘本土化深度经营’的3.0阶段。”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中国主管合伙人李瑶认为。
11月9日,一场名为“构建出海可持续供应链:从合规适配到价值创造”的上海会议上,上海市商务委员会透露,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922亿美元,同比增长8.4%。
“中国企业出海,我一直说需要拐杖,这从外国企业进中国的途径可见一斑。”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国内最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模式,叫中外合作。所以那时候可以看到一个宾馆,由世界一个著名的企业来管理,宾馆相当数量的利润归外方所有。在这段时间里,中方获得了网络渠道、管理方式,这些都是无价之宝,也就是“软实力”。
1980年代的初期,中外合资诞生了,以投资比例来决定各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清晰,这是又一个新的层次,行稳致远。从1984年开始,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就在上海诞生,之后中国许多地方外商独资企业开始冒头。他们熟悉了市场,希望独立成长。
“我以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路径几乎和世界企业来到中国是一样的。”周汉民认为,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创新”是必然。

第八届进博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摄
安全、韧性与长期融入成企业出海核心诉求
“当下企业出海,效率与成本已非唯一考量,安全、韧性与长期融入成为核心诉求。”11月9日的上海会议上,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陈世敏在分享出海案例时称,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企业出海从传统的找网点、找代理、单纯要素输出,转向本地化投资建厂、构建完整体系,注重在价值链中获取更多收益并与当地共享。
青山实业的主营业务为不锈钢生产,在2023年实现营收539.8亿美元,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位列第15名。上海鼎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系青山实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力方阵。2010年前后,集团考虑到印尼富藏着不锈钢的原材料红土镍矿,如果能在印尼建厂生产不锈钢,一定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可在当时,富藏红土镍矿的印尼摩洛哇丽只是不到1000人的小渔村,没有建厂生产的基础,许多国际巨头望而却步。青山实业最终决定通过本土化融入印尼市场的策略,与印尼本地八星集团合作,顺应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雇佣并培养印尼本地产业工人,与当地合作伙伴形成优势互补,在当地与优势企业建立产业生态圈。待到印尼青山园区项目正式投产时,园区生产的镍铁成本比国内低了至少20%,目前印尼两个园区每年生产约500万吨不锈钢,主要销往欧洲和美国。
随着企业出海需求的扩大,如何赋能企业出海,也成为上海会议重要话题。
中国企业出海,离不开法律与财务两根‘拐杖’。”周汉民在谈及出海经验时强调,企业走出去前必须做好尽职调查,明晰目标市场的法律规则与财政货币政策、汇率变动、资本市场动态。”
11月7日,一场名为“AI赋能跨境,合作链通世界2025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创新发展对话”的上海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烁表示,面对海外市场需求分散化、合规复杂化、渠道数字化等挑战,AI技术正推动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智能化升级。上海市工商联工业品服务商会秘书长陈怡也强调,工业品电商需通过技术与标准国际化来推动“中国方案”融入国际规则体系,进而应对面对由技术壁垒、关税壁垒、歧视性行政措施等构成的国际贸易壁垒。
11月8日,2025上海虹桥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大会上,“虹桥人力资源海外服务网络”启动。该海外服务网络聚焦构建关键出海目的地的服务链条。同时,紧扣中企出海“重点区域、产业需求、市场潜力”三大维度精准规划,首批站点涵盖英国、沙特、日本、新加坡、印尼五个重要国家,形成覆盖欧洲、中东、东亚、东南亚四大中企出海的核心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