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除危塔到整治污染河道,从化解“人鸟之争”到推动乡村治理……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岛,有这样一支检察团队,近年来,他们立足区域特色,守护公共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办理了一批有力度、有温度的案件。他们就是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检察院的公益诉讼办案团队。

他们的工作品牌也充满着诗意——“盈盈益水”,既寓意公益诉讼如同清流润泽民生,也暗合崇明作为“水上明珠”的生态底色。

上海市崇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废弃铁塔谁来拆?

“看着铁塔被安全移除,我们全村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压在心头多年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2025年10月,崇明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收到了最高检移交的一封来自崇明村民的感谢信。

原来,在三个月前,一座建于1970年代的废弃铁塔因锈蚀严重,发生高空坠物,砸坏民房屋顶。尽管周边村民多次反映,相关行政机关也已就拆除事宜展开沟通,但由于铁塔权属不清、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拆除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我们赶到现场时,塔身锈迹斑斑,顶部的‘止’字已经掉落,其他部件也摇摇欲坠。”公益检察室主任、该案承办检察官程竹松回忆,他当即决定,“必须尽快推动拆除,不能等出了大事再补救。”

面对“谁来拆”的难题,公益检察团队主动发挥公益诉讼“督促之诉”“协同之诉”的作用,与多家单位沟通并发出《磋商函》,以厘清责任、达成共识。2025年7月1日,在相关行政机关的积极推进下,施工单位顺利进场作业。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这座“隐患塔”终于被拆除。一位村民坦言:“以前出门都绕道走,现在踏实多了。”

这是崇明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在公共安全领域办理的70余起案件之一。他们通过检察履职,为公共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河道污染怎么治?

2025年6月,崇明区检察院接到群众反映,称其承包田内的芦笋在用河水灌溉后大面积枯死。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农户的个人损失,更因污染水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益诉讼检察官迅速介入。

河道的污染是谁造成的?带着这些亟待解决的疑问,检察官立即调取公安机关鉴定报告,发现河水及淤泥样本中均含有“扑草净”——这是一种残留期长、水溶性强的三氮苯类除草剂,对农作物和水生物均有严重危害。“扑草净”的检出,直接证实了河道确实遭受化学农药污染。这一污染不仅影响沿岸农田灌溉,还可能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持续性损害。

高标准农田跟进调查

锁定污染物后,更关键的是要揪出污染行为的责任人,查清“扑草净”从使用到入河的全过程,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公益检察室检察官师小勇通过实地走访、询问证人、调取工作记录,逐步还原了事件全貌。经调查查明,负责该段河道养护的工作人员为图省事,未按规定进行人工除草,而是私自使用含有“扑草净”成分的除草剂进行喷洒,这一行为既导致农户庄稼受损,又严重破坏河道生态环境,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6月13日,公益检察室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采取措施整治涉案河道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行政机关迅速响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系统整治,委托专业机构对河道水体、土壤及沉积物进行多轮采样检测。检测报告显示,涉案河道中已未再检出农药残留。

8月20日,公益检察团队回访发现,往日枯黄的岸坡已重现绿意,河道水体恢复清澈,水面可见鱼虾游动。办案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得知,前期相关部门已通过换水、挖泥等方式整治河道污染问题。不止于此案,今年以来,崇明区检察院已推动解决涉农公益问题63项,化解相关纠纷26件。

人鸟矛盾有何解?

水清土净的崇明东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线上的重要候鸟驿站,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在此栖息。同时,这里也是周边农户的“米粮仓”“水产塘”,170多家水产养殖户、80多家粮食种植户耕耘着10万余亩土地。

一边是候鸟的“家园”,一边是农户的“生计”,“人鸟矛盾”一度成为难题——候鸟啄食农作物、水产导致农户减产,部分农户私自架设防鸟网,却容易误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鸟类。2024年7月,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下,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将这一线索交由崇明区检察院办理。

“在靠近东滩自然保护区2公里的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架设有6万多平方米的防护网,网上可见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鸟类尸体40余只。”程竹松回忆道,经过调查,团队更是发现这种情况不是个例,不少地方都有防鸟网伤鸟的问题。

难题也随之出现。《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使用捕鸟网,《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要求设置防护网需向主管部门报告,但“防鸟网”与“捕鸟网”无明确区分标准,相关规定落地难;如何在农户利益和候鸟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崇明检察公益诉讼办案团队最终决定,依靠多方智慧破解难题。

2025年2月,崇明区检察院邀请了鸟类学、法学、农业专家,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有代表建议完善补偿机制,有学者呼吁制定防鸟网标准,还有志愿者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共赢。3月,该院又举办了一场公开听证会,征求了农户和志愿者的意见。

经过多方探讨,最终,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联合高校起草并推动政府部门出台《农林渔业防鸟网线使用指南》,从源头减少对鸟类的伤害,并协同区人大开展立法调研,探索制定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政策,引入农业损害保险,让农民损失有兜底,并创新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发展“候鸟食堂”、“生态蟹田”等模式,为候鸟提供替代觅食区。

“保护候鸟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群众的合理诉求同样要得到保障。”崇明区检察院检察长潘春伟说。

持续书写“检察为民”

值得一提的是,崇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还将候鸟保护案例转化成漫画作品、双语普法视频,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推动公众教育。今年7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主题边会上,崇明区的这一案例获评了“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

一个又一个案件的成功办理,背后是团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坚定的公益初心。在团队建设中,崇明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探索出“分梯队带教”的模式。“刚入职时,主任带着我跑现场、查资料,教我‘公益诉讼既要懂法,更要懂群众’。”一名青年干警回忆,在办理某案时,部门主任带着他梳理历史资料,教他撰写《磋商函》,终于,他也成长为了面对复杂案件可以独当一面的检察官。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把“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责任”扛在肩上……崇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用法律的专业与司法的温度,持续书写“检察为民”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