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不只是表里山河。
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西、南又依吕梁山、黄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
这里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
长期以来,煤炭既是山西的优势名片,也形成了“一煤独大”的路径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一度让其发展后续乏力。
“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7月在山西考察时所强调的。
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多次强调,山西既要发挥煤炭固有优势,也要培育新动能,产业转型要“坚定有序”,做到“以新化旧、循序渐进”。
山西做得怎么样?

太原城市风光 视觉中国 图
11月10日至14日,由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太原市委网信办、晋中市委网信办、吕梁市委网信办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承办的“向新而行 动力澎湃”第二十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将正式举行。来自山西省内外的多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和澎湃新闻调研团将共同走进太原、晋中、吕梁三市,走进企业、城市和乡村,探秘“能源大省”向“转型强省”跨越发展的核心密码,看见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和澎湃力量。
向新向绿:从“乌金”到绿色新动能
近年来,山西向外界证明:煤城的逆袭,并非抛弃煤炭,而是对“乌金”进行全方位的价值重塑。跳出“煤圈子”,培育绿色新动能,是煤城跨界的关键一步。
作为山西的能源大市,吕梁已经将绿色转型的理念化为生动实践,焦炉煤气 “一输两消” 模式、推进VOCs治理煤炭等工程,推动传统焦化产能绿色蜕变。
其中,作为区域产业转型的 “排头兵”,孝义市经开区以绿色动能为核心引擎,让传统工业基地焕发新生,将工业废水变废为宝和焦炉煤气循环利用,构建“企业之间小循环、园区之间大循环”的清洁能源绿色通道。

吕梁孝义孝河国家湿地公园 孝义市政府官网 图
这份产业协同的逻辑,在太原、晋中等城市得到进一步延伸。
太原理工合成生物实验室、纳安生物等形成“产学研用”联动,依托经开区精细化工园的产业基础,将煤化工与合成生物产业深度耦合,既盘活了传统煤化工资源,又培育出合成生物这一新兴赛道,让“煤化工循环经济”不再是概念,而是可复制的产业模式。
在晋中介休,聚义富康、天星煤化等企业率先突破传统焦化路径,以“焦化转型 +氢能开发”打开新空间,其产出的焦炉煤气成为本地综合能源站的核心原料,进而支撑起氢能全产业链布局,让“焦炉煤气制氢”的循环经济亮点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
除了“焦炉煤气制氢”的探索,介休同时沿着“碳基产业”主线持续深耕,碳素专业镇从传统焦炭加工转向石墨智能生产线,昔日“焦炭之都”凭借技术升级,逐步成长为碳基新材料高地,其产出的高端石墨产品,又为吕梁氢能、太原合成生物等产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形成跨区域的产业互补。
融合发展:农业蝶变,乡村振兴
工业转型释放的动能,也在反哺农业蝶变。
晋中市寿阳县的燕州小镇观光园以“旱作农业+农旅融合”为抓手,将工业领域的新能源技术融入乡村振兴,打造传统农区绿色蝶变样本。
晋中市灵石县则依托富硒资源,发展有机乡村e镇与核桃全产业链,甚至将工业副产物腐殖酸转化为农业肥料,实现“工肥农”的资源循环。

汾阳杏花村汾酒文化园 视觉中国 图
吕梁汾阳通过汾酒扩能项目,构建起“酒+文旅+城市”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更带动了大量就业,让产城融合的效应持续凸显。
而这一切的落地,都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
太原市行政审批局通过压缩审批时限、精简事项,让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的高效运行,切实解决了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灵石县营商环境局聚焦企业需求,持续优化服务流程,让曾经的“古驿”之地,如今成为吸引投资的“热土”,让企业在山西发展更有底气、更感安心。
这份扎根“华夏文明摇篮”山西的转型答卷,既是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更是山西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步履。随着绿色发展新动能持续涌动、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山西省将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征程上,续写表里山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海报设计 郑达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