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口变化形势,对于教师职业而言是挑战还是机遇?教师待遇会继续提高吗?
11月9日,在上海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国家教师发展报告》系列图书发布会上,教育部专家集中发布四部报告,探讨中国教师队伍建设进展与改革路径。

《国家教师发展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供图
作为报告的基础,“国家教师发展调查”首期数据在发布会上同步公开。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晶介绍,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多个区县、500多所学校,累计回收有效问卷5万余份,调查内容涵盖教师职业认同、留任倾向、待遇水平、编制状况、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国家教师发展报告》系列图书,涵盖了首期8000余份调查数据。
人口变化形势,为更充足配备教师创造条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现行的教师配备标准还停留在2014年的水平——小学师生比1:19,初中1:13.5,高中1:12.5。这个标准不仅低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更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国家教师发展报告》主要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研究员李廷洲介绍,2020年OECD国家小学、初中师生比平均值分别为1:14和1:13。从班额角度看,我国小学和中学的平均班额分别为38人和46人,而OECD国家的均值仅为20人和23人。
“经过多年努力,2022年全国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到或高于国家基本标准,但这只是阶段性成果,不是终点。”李廷洲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教师配备越来越充足是世界共同趋势。1996年到2020年间,OECD国家师生比持续优化就是明证。”
新的人口形势引发了社会对教师队伍的热议。然而,在研究者看来,这恰恰打开了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窗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正迎来从“够不够”向“好不好”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教师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和深度的政策分析指出,与其将人口变化视为挑战,不如把握其中蕴含的改革机遇。
李廷洲分析,“在2035年前,各级教育在校生数将相继达到峰值并转入负增长,这实际上为解决教师编制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报告提出了建议:进一步降低班额标准,参照世界教育强国水平,及时调整教师配备标准,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
教师薪酬,未来还有上涨空间吗?
“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这一政策目标已于2020年底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实现。近年来,教师待遇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用于教师工资福利的比例已接近70%。那么,教师薪酬未来是否还有上涨空间?
尽管绝对值在增长,但横向比较来看,我国教师的相对薪酬水平依然偏低。数据显示,2022年,教育行业从业者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达75.5%。与受教育背景相近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相比,教师工资相当于他们的55%–73%。
“OECD国家教师薪酬占教育经费的比例普遍在70%以上,部分国家接近80%,”李廷洲指出,“我们虽然在持续进步,但财政资源配置仍需要进一步向‘人’倾斜。尤其在当前我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阶段,更加具备了‘投资于人’的现实条件”。
从“吸引足够数量的教师”转向“吸引更高质量的教师”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报告指出,教师薪酬定价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吸引足够数量的教师”转向“吸引更高质量的教师”。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有足够教师’,现在我们要的是‘有优秀教师’。”李廷洲表示,“在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普通劳动者,而是决定教育强国建设成败的‘战略人才’。”
此外,还需在基础教育学校设立人才项目,向乡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并通过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等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李廷洲说,“要在制度设计中找到平衡点,让教师既有职业安全感,也有专业成就感。”
据悉,教育部专家研究团队已明确未来四年研究计划,将聚焦教师任用与流动制度、教师教育转型、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四大主题,持续开展国家教师发展调查,并连续出版《国家教师发展报告》,致力于构建中国教师政策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数据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