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八届进博会上了解到一种创新疗法‘塞菲因’,它可以改变血友病患者的‘针头人生’,从每年100多次的静脉注射,减少到一年最少仅需6次的皮下注射。”11月9日,59岁血友病患者王立新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11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参展方获悉,“赛菲因”是一款注射类药物,目前还没有在国内上市,已经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这款药物的上市申请。
第八届进博会,王立新怀着对创新药的期待,以患者组织负责人的身份来到医药展区。59岁的他来自天津人,3岁时确诊血友病。“在幼儿园时,我的牙龈血止不住,去医院缝针也止不出,医生就怀疑是我的血液出了问题,建议家长带我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去看一看。”王立新回忆,当时,他被检测出重型血友病A,频繁出血成为他生活的日常。
《中国血友病诊治报告2023》显示,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出血、关节肿胀等,有致残风险。血友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因为缺乏凝血因子Ⅷ,后者为缺乏凝血因子Ⅸ。中国血友病患病率在(2.73-3.09)/10万。目前,血友病已被纳入中国罕见病首批目录中。
“得了这种病,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规律性输入凝血因子,这是一种预防治疗,减少和避免出血的发生,但无法根治。”王立新的童年经常跑医院,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就医频繁的麻烦,一些小的出血症状他就不去医院了,只有到了血尿、消化道以及关节出血,他才会去医院预防治疗,而出血后再治疗,关节可能就会遭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从幼儿到初中,持续不规范的预防治疗逐渐导致王立新逐步出现肢体残疾症状,右膝关节、脚踝都因为频繁出血、没有及时治疗导致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走路一年比一年困难,中学时期愈发严重。高一时,他申请了休学,“那时上学很勉强,同学和老师需要轮着背我去教室。”庆幸的是,随着当地政策的推进,治疗药物凝血因子纳入了天津医保报销,随后还被纳入了门诊特药报销,大幅降低了王立新的疾病治疗负担,也使得他规范化治疗成为了现实。如今,经过长期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治疗,他已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
王立新的患病就诊经历也促使他成为了一名患者组织的负责人,“我们也建立了病友组织微信群,在群里发布患者求助,以及分享用药心得、最新治疗手段,谁谁出血了,谁谁找不到药了,哪里有新药了等等,大家能帮一些是一些。”
对王立新个人以及天津当地血友病患者而言,通过基本医保、大病救助、民政救助及厂家援助,治疗已实现基本零自费,但仍面临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注射困境。
“血友病按凝血因子含量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90%患者为重度,需长期预防治疗和规律用药,且每周会自发出血,需要一周注射2-3次,一年注射超过100次,患者需要频繁穿刺,这样会带来血管失去弹性,而这种注射是需要长期进行下去的。” 王立新表示,“在我们的病友中,有人甚至一年需要经历140多次的注射。”因此,能不能减少注射次数,是他多年来最大的期待。
此次进博会之旅,让王立新看到了血友病治疗的希望,“参展后,我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病友。”王立新说,进博会是一个聚集全球最前沿科技的地方,他了解到的创新疗法,一年最少仅需6次皮下注射,同时适用于血友病A、B两种类型的患者。
据参展方赛诺菲介绍,“赛菲因”是该企业推出的全球首个且唯一的血友病siRNA(小干扰RNA)创新非因子疗法,是一款注射类药物,目前还没有在国内上市,此次借助进博会平台亮相。目前,企业已经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这款药物的上市申请,未来有望在国内上市,惠及更多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栓与止血诊疗中心主任杨仁池指出:“目前,创新非因子规律替代治疗已经纳入了新版《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5年版)》,被推荐为符合条件的患者的管理基石,有望为更多中国血友病患者带来治疗模式的变革,极大减轻患者长期面临的‘出血’与‘针头’双重负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戴菁教授同时表示:“血友病创新治疗尤其是非因子疗法改变了血友病管理方式,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促进了实验室检验的标准化发展,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个性化的、可靠的依据,对血友病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