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下简称影像年鉴展)近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以“重新发现时间”为主题,展出的17组艺术家作品选自中国影像艺术年鉴工作团队所收集和整理的2024年公开展览和发表的60余件作品。澎湃新闻获悉,首届影像年鉴展以“地方与讲述”的切入,观察创作中有关“空间”的关注与思考,今年第二届聚焦“时间”,关注时间在影像作品中如何被重新凝视与叙述。

11月8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第二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开幕导览。

据悉,作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重要学术项目,“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自2023年启动以来,通过系统的文献整理、作品征集和学术研究,逐步建立起涵盖全国范围的影像艺术观察网络。第二届“影像年鉴展”依旧通过多元渠道征集作品(包括专业推荐人及各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料收集,以及艺术家的公开投稿)。今年共收到超过三千件影像作品,比去年增加了约25%至30%,然而,这也只是2024年公开展览和发表的影像作品总量中的极小的一部分。

杜尚衡,《关于一条河流的想象》,摄影,2024至今,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时间”,展览的总策展人施瀚涛认为:“我们所说的‘时间’,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作品中被具体化的时间——它可能是成长的时间、历史的时间、被遗忘的时间、被边缘化的时间,也可能是与他人分享的时间。这些时间在影像中被重新凝视与叙述,从而构成作品的力量与叙事性。”

而在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中,施瀚涛发现,越来越多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开始回到身边与自我。“‘身边’既包括家庭、家族、朋友、亲人,也包括特定的社群。在时间的框架下,通过对这些日常与亲近对象的关注,艺术家展开了对自身与现实的再认识。”施瀚涛说,“这一创作取向可追溯至八九十年代当代摄影与独立纪录片的脉络之中,延续至今仍具重要意义。”

11月8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第二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开幕导览。

沿着时间的逻辑,此届多伦影像年鉴中,柴觅、雷磊的《1993–1994》和塔可的《坠简》的作品令澎湃新闻记者印象深刻。虽然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地域与叙事形式,却共同指向了时间。前者记录了30年间,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的飞速变化;后者则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凝固着汉唐的时间。

《1993–1994》源于在整理家庭旧物时,艺术家找到了父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赴阿联酋工作七年期间拍摄的家庭录像。这些影像记录了父亲在阿联酋的生活、工作与旅行,并经过父亲业余却细致地剪辑。柴觅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旁白:父亲的口述回忆与她自身的诗作,使作品形成双屏影像的结构——右侧屏幕呈现父亲的原始录像,左侧屏幕则通过档案、照片及与访谈相关的新闻事件,构建当下的视角与叙事。

展览现场,柴觅、雷磊作品《1993–1994》

作品透过一代中国工人的视角,展现1990年代海湾地区全球化初期的国际交流、经济建设与文化交往,也呈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片段。作品中的时间是流动的、快速的,二十年的跨度承载了个人记忆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充满了现代感与动态性。

柴觅+雷磊,《1993-1994》,双屏录像(彩色,立体声),50分钟,2021,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对应《1993–1994》的题目,塔可笑称,《坠简》也可以叫做《293-294》,他认为两件作品都关注时间的流动与被历史掩埋的记忆。“坠简”这个名称源自王贵为的“流沙坠简”,它也呼应了这片土地自身的特质。

“在中国西北,特别是敦煌及其周边地区,时间有一种被模糊的状态:年降雨量极少,蒸发量巨大,使得许多古老的遗迹得以长久保存。比如,我在拍摄汉代长城时,发现积薪(点狼烟用的草堆)竟然能保存两千年之久。这些遗存成为重新发现时间的最佳注脚。”塔可说。

塔可,《坠简》,摄影,2021,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塔可的作品参考了斯坦因、伯希和、马达汉等早期探险家的笔记与影像,以摄影再现那些被历史掩埋的遗迹、神话与宗教场所。而他使用的发霉的胶片,似乎也是时间的另一种注脚。

在多伦现代美术馆的三楼,《坠简》系列的尺幅并不大,但它却是宽阔而辽远的。“在创作过程中,我也受到了前辈建议的启发:不要仅把敦煌视为偏远荒芜的小镇,而应从两千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咽喉位置去理解这片土地。正是这种视角,使我能够在废墟和荒原之间捕捉到历史与精神的厚度。”塔可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展览现场,塔可作品

两件作品在时间性上的差异恰恰体现了影像艺术对历史与个人记忆的不同解读,有时,过去像是永远;有时眼前却是一瞬。而巧合的是,两件作品似乎呈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丝绸之路的不同面貌。塔可的摄影回望古代丝绸之路,柴觅的影像则关注当代丝绸之路的延续——跨国劳工、国际交流与现代全球化的现实场景。古今交错之间,不同层面的记忆与文化在此交融。

展览现场,塔可作品

与之衔接,李勇的《-424 米》以东北抚顺一座废弃的石油厂的档案为核心,工厂自1928年建成,因毗邻煤矿开采导致沉陷,于2011年废弃。十年后,厚厚尘土下的档案被发现,记录了几十年来工厂因沉陷而发生的微妙变化。在此,艺术家将废墟视作“沉陷档案”,在表面静止的“卡顿期”中,时间依然流动。直至,2022年工厂拆除,百年的工业活动随矿坑深度-424米沉入地层。

李勇,《-424米》,摄影灯箱装置(编程控制),2024,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他通过档案和影像呈现东北工业在现代性压力下的停滞、衰落与潜在复苏,同时关注微观生命在工业废墟中的生长与消亡。这也是一种时间的记录——将历史、空间与人类活动交织在一起,呈现东北工业独特的文化记忆。类似的作品还有韩倩的《海潮间隙的寂静里》,她作品所聚焦的也是钢厂的主题。

韩倩,《海潮间歇的寂静里》,单频影像(4K,彩色,立体声),36分12秒,2022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无论是柴觅的家庭录像、塔可的历史遗迹、李勇的工业档案,都是一种发现时间的实践,记录的不只是画面,也是时间本身的流动、停滞或沉降。

朱云逸,《在另一个夜晚》,单频影像(彩色,有声),5分钟,2024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除了人类的关于时间的记忆外,朱云逸的《在另一个夜晚》关注城市化进程中,萤火虫栖息地的变化。亦有不少作品,通过AI等多视角,给到关于时间的多重视角。

展览现场,刘佳玉作品《诗在风景中轰鸣》,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像装置,17262厘米*6,2024

谈及展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说,展览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的重要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持续性的学术工作,构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完整生态。在这个被技术图像深刻影响的时代,重新思考时间与存在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

展览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22日,参展艺术家为柴觅 | 雷磊、陈镪、杜尚衡、韩倩、侯帅、李勇、厉槟源、刘佳玉、孙逊、塔可、唐潮、童文敏、徐今今、张巍、郑源、周楠、朱云逸(按姓氏首字母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