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1月11日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对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进行了阐述。

同时,报告以专栏的形式详解了如何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基础货币与货币的关系、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等。

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报告指出,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一是生产供给增势良好。二是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三是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专家表示,宏观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十分重要,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共同支持稳增长、调结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要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及时熨平财政税收、政府债券发行等短期波动因素,体现了长期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协同配合。

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央行表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银行稳固信贷支持力度,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利率方面,央行提出,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加强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汇率方面,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汇率弹性,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业内专家指出,对于未来政策把握,央行依然强调了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支持经济与银行自身健康性四方面关系的平衡,同时,考虑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需不足,下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抓好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市场人士表示,在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协同配合发力下,全年5%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完成。

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在题为“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的专栏中,央行指出,与银行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总量指标更为全面、合理,观察金融总量要更多看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指标。

专栏指出,总的看,当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27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万亿元,随着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时,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反映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变化。

在展望中,央行指出,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提升存量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投向,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市场专家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静态对比金融总量的绝对增速,或是一味追求金融总量高速增长,这些方面是很难持续下去的。货币金融环境要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未来要更加注重盘活低效利用的存量金融资源。

未来要继续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更加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的作用

报告还以专栏的形式深入分析了基础货币和货币的关系。

报告指出,基础货币变动会影响广义货币的创造和派生,但二者也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基础货币与货币不是包含关系,是不同维度的概念,前者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负债。近十年(2015-2024年)我国基础货币增长了25%,广义货币(M2)却增长了155%,银行体系创造货币支持经济的力度总体较强。

业内专家表示,发放贷款并不是商业银行货币派生的唯一途径。传统上,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当中占据主导地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中比重较高。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是长期以来我国广义货币创造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化,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方式也更加多元,既有传统的发放贷款,也会购买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二者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应当看到,商业银行无论是发放贷款还是购买其他金融资产,都会同时形成对手方在银行体系内的存款,派生出广义货币。

专栏指出,长远看,我国金融市场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总量、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发展、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企业和居民基于各类资产的收益变化,可以用存款购买理财、股票等金融资产。资产价格变化往往会引起银行存款、贷款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对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和广义货币(M2)造成扰动。未来,要继续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更加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以及不同资产收益率的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利率调节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效果,稳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实效。

保持合理的利率关系,畅通利率传导

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还以专栏的形式介绍了央行政策利率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至不同细分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保持合理的利率关系,正是未来畅通利率传导机制的客观需要,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减少资金空转套利。

在题为“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的专栏中,列举了几组重要的利率关系。。一是央行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关系。二是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的关系。三是不同类型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四是不同期限利率的关系。五是不同风险利率的关系。

专家表示,经济活动中涉及利率的资产众多,各类资产的期限、风险、流动性不同,利率也存在差异,但理想情况下,要保持合理的比价关系。比如,银行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之间,需要维持合理的期限利差。贷款和债券、理财和存款的利率也需要更加协同。实际运行中,各类金融市场都会存在阶段性的波动,甚至有时会因为非理性因素,大量主体集中配置某类资产,再加上羊群效应,会导致资产收益波动较大。比如,前些年债市收益率的下行,今年资本市场活跃度的上升,近些年房屋租售比的回升等,这些本质上都是不同资产收益比价关系变化的体现。未来加强政策协调,强化利率政策执行,保持合理的利率关系,也是央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

央行在专栏中表示,注重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整治违规手工补息、规范同业存款利率定价、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在对公存款服务协议中增加“兜底条款”,督促银行不发放税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贷款,按照经营成本合理确定贷款利率等,并开展利率政策执法检查,增强银行资产和负债端利率调整的联动性,支持银行稳定净息差,拓宽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