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 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于鑫
" 宝儿,宝儿,你不是要吃烙馍吗?你不是说要下单的吗?" 在村头的小路上,53 岁的周根灿端着一沓刚烙好的手工烙馍,追着镜头边跑边喊——为拍出一条能打动网友的推销视频,他从上午折腾到下午,一遍遍重来。
" 家人们,这里是‘辣条书记’的助农直播间,咱的手工烙馍、馒头,配料就是石磨面粉和水,主打健康!" 晚上 9 点,在村口一间民房里,他又变身直播带货达人。长桌上摆放的石磨面粉、手工馒头、烙馍、辣条等都是村里产的,在他平和的介绍中被推给全国各地的网友 ……
这些,是大河报 豫视频记者近日在 " 辣条书记 " 抖音号及 " 辣条书记助农直播间 " 看到的画面。

2021 年,多年在外打拼、事业有成的周根灿被村民请回村,担任新密市曲梁镇周庄村党总支书记(以下简称村支书),自此生活方式大变样。在网上,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号—— " 辣条书记 "。
为帮助村民解决樱桃滞销、小麦囤积等难题,他开始了触网之路,从零开始学拍视频、开直播,经过 5 个多月的努力摸索,他与家人、村民一道,用接地气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吸粉 12 万多,成了网红 " 辣条书记 "。
一条视频爆火:单日上万人进村买樱桃,熬 10 锅大锅菜煮 1200 斤挂面
周庄村地处河南省新密市东南,虽属平原,但位置偏僻。这个在《周民家谱》中有记载的古老村落,在今年 " 五一 "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火爆人气——单日上万人涌入村庄买樱桃。
周根灿接受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这一切,源于他在抖音上发布的一条短视频。

" 从我记事起,村里就有很多樱桃树,有近百亩,咱本地的小樱桃,没有人刻意管理,都是自然生长的。" 周根灿说,村里中青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采摘能力有限,销售更是难题。以往,大家只能等商贩上门收购,价格常被压低。
今年 " 五一 " 前,村里的近百亩樱桃集中成熟,商贩起初以 3.5 元 / 斤收购,村民们尚能接受。然而次日,见村民蜂拥而至,商贩连续压价,每斤从 3 元降至 2.5 元,下午更以 " 收太多 " 为由,只愿出 2 元。
" 摘樱桃可不轻松,一个村民一天顶多摘四五十斤,就想多换点钱,一天降价几次,谁受得了?" 周根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情急之下,他萌生了拍抖音卖樱桃的想法。在爱人的协助下,他拍了一条朴实的短视频:我们村的樱桃熟了,村里留守老人多,外出售卖不方便,大家能不能帮帮忙?
第一条视频发出去没啥效果。第二天,他又拍了一条发出去。这下,视频 " 爆 " 了!

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被这份真诚打动,纷纷涌向周庄村买樱桃。其中,有人从湖北自驾 700 多公里,清晨出发,黄昏才抵达。
为了不让网友失望,周根灿特意叮嘱村民:樱桃统一卖 4 元 / 斤,再多人来也绝不涨价。他还自掏腰包,张罗着在村里熬大锅菜,免费招待所有进村的游客吃午饭。
"4 月 30 日来了很多人,五一当天更火爆,直接冲到上万人,村里的路全被车停满了。" 周根灿至今记得那壮观的场景," 原本计划熬 8 锅大锅菜,结果熬了 10 锅还供不应求,熬大锅菜的食材用完后,又张罗着给大家做炸酱面,挂面就煮了 1200 斤,一直忙到下午五点半,队伍还像长龙一样。怕大家没吃好,我一直道歉,好在大家都理解。"
" 直播小白 " 踩坑:首次直播被封禁一周,很遗憾没接住流量
" 一群小白。" 回忆起最初触网拍视频的经历,周根灿忍不住自嘲。
当时,他自顾自地对着镜头说,爱人负责拿手机拍,拍完就发了," 那时候,连剪辑都不会 "。他没想到,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让视频意外出圈。
卖樱桃视频爆火后,他的粉丝数从几千人很快涨到 1.2 万人。周根灿信心大增,决定和爱人一起 " 深度触网 "。

由于缺乏经验,他们未能充分利用这波流量。" 有人告诉我,如果当时懂运营,粉丝可能突破 20 万。" 周根灿双手一摊,略显遗憾。
更大的挫折来自首次直播。他尝试开直播帮村里卖樱桃,没想到 " 踩坑了 " ——
当时,他对着镜头介绍樱桃,见看热闹的村民抱着孩子在他身后来回晃悠,随口来一句:" 你看!我们的小朋友也来到了直播间,为我们卖樱桃助力。" 话音刚落,直播间因未成年人出镜被平台封禁一周。" 我们当时都蒙了,没经验,也不懂规则,很遗憾这波流量没接住。"
虽有遗憾,但成果显著。原本预计销售半个月的樱桃,七天内售罄,总销售额达 16.8 万元,价格稳定。
而且,村干部、党员和志愿者协助过秤、包装,村民摘罢樱桃拎到现场,只管收钱就行。这一暖心举措,也让村 " 两委 " 赢得更多信任。
这段触网经历,让周根灿对 " 网络时代 " 有了深切感受。他在村 " 两委 " 会议上强调:必须用好互联网,为周庄村闯出一条新路。
有网感后的新尝试:石磨面粉 + 老年烙馍队 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卖樱桃的热度过去,更有网感的周根灿开始新尝试——成立周庄村老年烙馍队,开辟 " 辣条书记助农直播间 ",通过直播带货,卖村里产的石磨面粉、手工烙馍等。
" 点子是从脚底下出来的。" 这背后的灵感,源于他在村里的日常走访。
通过走访,他发现不少村民家中囤积大量小麦,少则上千斤,多则上万斤。因收购价低,大家宁愿存粮自用。村 " 两委 " 曾尝试对接资源,希望能高点价格收购,效果不佳。
" 干脆,咱们上石磨,磨面粉,啥都不添加不提取。现在人注重吃得健康,肯定会认可。" 周根灿的提议得到村 " 两委 " 认同,村里的石磨坊很快建成,面粉售价 5 元 / 斤。为打开销路,他再次借助网络平台,发视频、开直播,凭借石磨面粉的良好品质吸引众多回头客。
可面粉销售时高时低,咋办?周根灿又开始琢磨新办法。

一次日常走访中,他发现一位 72 岁的老人生病后在家硬撑,一问,老人手里缺钱,也不想给孩子开口要钱,就想在家养病。这件事让周根灿深受触动," 得想办法让老人们有机会多挣点零花钱,最起码生个小病不用向孩子开口。"
村里老人大都六七十岁,没啥特殊技能,但大多会烙馍、蒸馍。周根灿与村 " 两委 " 商议后,决定启动石磨面粉手工烙馍项目,延伸产业链。
说干就干!他们召集村里的老人成立周庄村老年烙馍队,并在村口搭建大棚,打造 " 烙馍驿站 " 体验点——老人们在这里烙烙馍,游客可现场观摩品尝。周根灿和家人忙着拍视频、做宣传,一期接一期对外发布,还通过直播带货来促销。
项目启动首月,日均销售烙馍 5000 余张,带动本村及周边 20 多名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60 岁的刘海花、63 岁的齐改云、65 岁的侯花婵、70 岁的樊爱敏等老人,都是周庄村老年烙馍队的队员。" 我光想来!" 有老人笑着说,原来忙完家务就是在家刷手机,转悠转悠,比较无聊,参加烙馍队后,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烙烙馍,心情开朗,还能守着家挣零花钱。
" 我跟老人们说,只要在家闲着没事儿,都可以来加入咱村的烙馍队。" 村民做的手工烙馍、馒头打开销路后,周根灿动员更多老人参与进来,尤其是独居老人,走出家门融入大集体后状态明显好多了。目前,老年烙馍队约有 60 人,忙起来每人每天能挣八九十块钱。
" 之前伸手向家人要零花钱,现在自己能挣,在家里说话都更有底气了。" 老人们的笑容里满是知足。

如今,在 " 辣条书记 " 的助农直播间,除了摆在 C 位的手工烙馍、馒头,还有手工挂面、辣条、金银花等多种产品。每晚 9 点至 11 点,周根灿会准时开通直播。直播间人气高低不一,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
他用平和的语气介绍产品,没有 " 一二三,上链接 " 之类的激情,就是娓娓道来,顺带说说他和周庄村的那些事儿。
" 你为啥叫辣条书记?" 面对网友的好奇发问,周根灿解释,周庄村有一家食品企业,专门做辣条的," 我把网名改成‘辣条书记’,就是为了做代言推广我们周庄村产品。"
努力捕捉 " 流量密码 ":喊 " 宝儿 " 卖货 穿草裙拍视频
戴副眼镜、衣着整齐、皮鞋锃亮,初看周根灿是个 " 讲究人 ",然而为拍视频,他一次次 " 放飞自我 "。
返乡前,他一直在外经商打拼,事业有成,习惯了晚睡晚起,闲暇时和朋友喝茶打牌。返乡后,他的日子被村里事务、拍视频、直播填得满满当当,甚至,为了推销村里的石磨面粉,之前不下厨房的他学会了蒸馒头、做饭,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活节奏。
最让一帮老朋友们佩服的,是周根灿触网后为拍视频的拼劲儿——

" 起初真拉不开面子,镜头一对准就紧张。" 他说,只能通过一点点的学习,慢慢适应。
酷暑天,他出镜拍一条推销村里烙馍的视频,端着烙馍在村头的小路上边跑边喊:宝儿,宝儿,你不是要吃烙馍吗?你不是说要下单的吗?你怎么不下单呀?宝儿!
在场的有协助拍视频的 " 辣条夫人 ",还有配合出镜的烙馍队成员。
" 不行不行,还得重来。"" 辣条夫人 " 不满意,一遍遍重拍,周根灿从上午跑到下午,大汗淋漓。
" 咱恁大年龄了,喊‘宝儿’多不好意思呀。" 他苦笑。
大家鼓励他:" 喊出来,平台就会给流量,就能卖出更多的烙馍呀!" 他也就豁出去了,终于 " 过关 "。
最让他 " 放下面子 "、配合拍视频的一次挑战,是在村头的双洎河畔。

周根灿和另外两位村民身着短装,面涂彩绘,头戴枝条编的草帽,腰系绿草裙,手握长棍,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拍了一条 " 跟着大王混,吃香喝辣 " 的创意视频,既宣传公益,又推广辣条。" 当时好多人围着看热闹,跟看戏一样。" 那次拍摄后,他把心头影响发挥的 " 篱笆 " 拆了,彻底 " 放飞自我 "," 有流量,能带货,权当玩儿呗!"
每到周末,只要天气好,周根灿就组织老年烙馍队到村头杨树林现场制作,并邀请网友来村体验近郊游:" 家人们,我们这儿有烙馍、大锅菜、手擀面,晚上露营地可以烧烤,还有乡村大舞台,只要你有才艺,都可以来周庄村大舞台上展现。"
通过网络传播,周末的周庄村游人如织,热闹如集市。他还带烙馍队的老人们一起走红毯、耍酷,以烙馍、挂面等为道具拍视频,吸引更多关注。
随着一条条视频发出,一次次直播坚持," 辣条书记 " 的粉丝数渐渐上涨,触网 5 个多月,达到 12 万多。

" 我们坚持做内容,接地气,就围绕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点点滴滴。" 这是周根灿总结的 " 流量密码 "。
煎熬之后是蜕变。如今他面对镜头不再怯场,从容自若,外出参加活动,也能即兴发言,滔滔不绝。
不止于卖货:当红娘牵线 倡导婚俗新风
周根灿的短视频,不止于推销农副产品。一次走访中,听村民吐槽孩子 30 多岁还没找到对象、老两口急得不行,他摸排后发现,仅在周庄村,大龄单身青年就有上百人。他又有了新想法:为啥不利用网络平台帮忙试试?
于是,他试着拍了一条激励单身青年相亲主题的短视频,也 " 爆 " 了,浏览量 1000 多万。他和 " 辣条夫人 " 筛选后建了十几个交友微信群,也很快爆满,已吸引全国各地近万名大龄青年加入,希望在此觅良缘。

" 从反馈情况看,目前有 8 对青年男女成功牵手,有人说结婚时请我们喝喜酒呢。" 周根灿欣慰地说。
在后续的视频中,他还特意倡导婚俗新风,呼吁家长不要因为彩礼等问题,耽误孩子们的婚姻大事," 能成一对是一对,互联网能让有缘人跨越距离走到一起,这也是为村民办好事。"
直播带货就是新农活:愿村里涌现更多 " 网红 "
一边是村支书,一边是 " 网红 ",面对双重身份,该如何来平衡?
周根灿毫不遮掩对 " 网红 " 身份的认可:" 现在触网的村支书有很多,有人说不是为了当网红,我倒觉得,村支书也可以当网红,还要当大网红。"
为啥?他觉得,只有名气大了,宣传力度才够,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周庄村,让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得更远更快,帮老百姓换成钱。
他深知网络的强大力量,不仅从我做起深度触网,还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拿起手机,拍视频。

" 农村需要涌现更多直播带货达人,把当地的土特产、农副产品、村企业产品等宣传、销售出去,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百姓生活。" 周根灿畅想,如果周庄村能出 50 个网红,大家齐心协力宣传家乡和产品,肯定能为乡村发展赢得更多资源,带来的效益也会非常可观。
今年 7 月底,周根灿参加了河南省委组织部、农村农业厅、省委网信办联合对 100 名直播带货做得比较好的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和社区书记开展集中直播培训。他对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培训导师说,以后,手机就是我们的新农具,直播带货就是我们的新农活,抖音流量就是我们的新农资。" 这也坚定了他继续走直播助农之路的决心。
担任村支书这几年,周根灿不止一次想起母亲,想起老人家当年的叮嘱。

返乡任职前,面对村里人的邀请,周根灿曾征求母亲的意见。母亲劝他:" 村里的事不简单。在外帮人,大家会念你的好,回村做事,稍有不如意就会被数落。" 母亲离世后,面对村里的发展困境和村民的再次邀请,他终究不忍推托,挑起了村支书的担子。
回村这几年,他确实经历过一些憋屈事,也曾后悔 " 该听母亲的话 "。但更多的是欣慰,尤其是触网后,切实帮村里卖樱桃、石磨面粉、烙馍等,帮老百姓解决一些难题,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难以言表。
"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既然干了村支书,就想干好。" 周根灿骨子里是个要强的人,他相信绝大多数老百姓都很淳朴,也知好歹," 只要真心为大家做事,自然会有人念你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