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由上海博物馆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11月11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展出的178件展品除了聚焦宋、元、明、清铜器,辅以同时期书画、陶瓷、珐琅器等,深入探讨中国晚期铜器艺术的独特价值。
展览首站于今年2月28日至9月28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吸引观众超过30万人次。此次移师上海,新增了69件上博馆藏青铜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斯霍莱因在现场说:“ 宋元明清的铜器常常被认为是对优秀的中国上古青铜器的模仿,乏善可陈。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给观众一个机会,了解到宋元明清铜器的精妙之处。”

展览现场
中美两大馆首度聚焦“晚期铜器”
青铜器在经历夏商周三代的鼎盛辉煌后,在宋元明清时期已逐渐淡出礼器的主流舞台。长期以来,宋、元、明、清铜器因贴上“仿古”的标签,而未能受到学界太多重视,研究亦缺乏系统性。由上海博物馆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联合策划的“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首度将视线聚焦长期以来被学界忽视且被低估的“晚期铜器”。

展览现场
“‘晚铜不晚’,它是在当时复古精神支持下,反映那一时代的文化政治和艺术追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席中国艺术主任研究员陆鹏亮道出两馆策划这一展览的初衷。“依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非常优秀的馆藏,同时向海内外其他机构借展,得以把宋、元、明、清铜器中最精华的这一部分汇聚起来,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晚期铜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基于上海博物馆藏宋、元、明、清铜器,并携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汇集亚、欧、美三大洲多家重要博物馆馆藏,辅以同时期书画、陶瓷、珐琅器等,是近年来海内外最具规模的宋、元、明、清铜器展,着重解答仿古青铜器为何在宋代出现?为何持续流行于元、明、清各朝?仿古青铜器的流行与发展蕴含着哪些社会意义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重新认知宋元明清铜器未被重视的艺文魅力。

展览现场
展览首站于今年2月28日至9月28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吸引观众超过30万人次,在学术界和观众中都取得很好的反响。此次移师上海,在展陈布置和展览内容上也做了新的调整,新增了69件上博馆藏青铜器,其中41件为此前深藏库房从未有机会展出的晚期青铜器。

大都会博物馆展览海报
展览分成4大单元,第一单元“崇古尊古、再塑三代”聚焦于宋徽宗与清高宗的礼制改革与儒学祭器的仿古实践;第二单元为“铸古维新、自成一格”是解析商品经济驱动下仿古铜器的功能转化,借由炉、瓶、壶这些生活器物呈现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的融合创新;第三单元“永宣垂范、震古耀今”以“永宣金铜造像”与“宣德炉”为核心,剖析明代官造铜器在铸造工艺与艺术范式上的突破性成就,第四单元“起居修道、古铜新意”则关注仿古铜器的世俗化进程,通过佛道仪轨贡具和文人书斋雅玩,勾勒出跨阶层、跨信仰的文化互动图解。
复古与创新是解读“晚期铜器”的密码
澎湃新闻记者来到展厅入口处,耳畔传来悠扬的音乐,那是模拟青铜大晟钟所奏出的声音,旋律低沉悦耳。入口处被设计成三面大晟钟造型的展墙,配上钟声,策展人希望借由观众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跟随展墙上三个问题的引领,带着解谜的心情去观赏这一千年古铜的展览。

展览现场
如果问宋、元、明、清铜器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特征?此次展览中方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研究馆员韦心滢给出这样几个词——“ 宋代的逸致诗意”、“元代的海纳百川”、“明代的精工华丽”、“清代的绚烂严整”。“而复古与创新是这次贯穿展览的核心思想,也是理解宋元明清铜器发展脉络的双重视角。” 韦心滢说。

展览现场
宋元明清时期对三代礼器的仿制,本质上是对礼乐制度的追求与重建,是对以青铜器为代表的三代文明的复兴。在青铜艺术形式上为复古思潮的表现,即以仿古的手法“再塑三代”。这些仿古铜器在新创中追求古意,在形式中希冀与理想化的三代接轨。

展览现场
韦心滢介绍,宋元明清铜器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宋徽宗和清高宗两位皇帝对礼制复古的推动,所以第一板块以这两位皇帝作为引子,展出的多为仿古铜器, 其中大部分为宋徽宗时期所铸造,靖康之乱后,北宋皇室收藏与新成礼器大多散失,所以留存下来尤为难得。

宋 大晟“夹钟”钟 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宋徽宗设立大晟府,重置新乐,谓之雅乐。崇宁三年(1104)开始铸造大晟钟。史料记载宋徽宗共铸造大晟钟12套,共计336件,目前海内外存世只有20多件。此次上博的展厅内同时汇集了馆藏的三件大晟钟“夹钟”、“蕤宾中声”、“太簇清”与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吕中声”钟,充分展现宋代冶金学的成就、乐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以及中国古代音乐与礼乐文化的珍贵见证。

铜牛鼎 北宋政和四年(1114) 河北唐山丰润县征集 河北博物院藏
展出的“铜牛鼎” 为宋徽宗祭祀帝王宗庙所铸重器,它的三足形制与器身纹样取自《考古图》《博古图》中均有收录的周代名器”晋姜鼎”,但三足顶端的牛首装饰则源自10世纪汇纂的礼书《三礼图》所载当世礼制。“铜牛鼎” 印证徽宗御作坊在严谨考据古器的同时,亦兼容时制元素,融铸古今礼法于一器。在陆鹏亮看来,该件器物就是晚期铜器“师古而不泥”的很好例证。

铜琮式瓶 南宋(1127-1279)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而后仿古铜器逐渐开始产生功能性的改变,从庙堂祭祀开始转向实用性的生活用具,在审美形式上也出现创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南宋铜琮式瓶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玉琮,这种形式复古的器物作为花瓶在文人间流行。

明 代雁形铜熏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自宋代起,雁形香炉便是最受欢迎的仿古器型之一。汉代雁形香炉原型的特点是带透雕顶盖。宋代之后雁形香炉与汉代原型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鸟背几乎为实心,因此大部分烟气需从张开的鸟喙中散出。展出的这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代雁形铜熏炉也是美国首站的海报展品,铸工精湛,肌理写实,雁的形态惟妙惟肖,其造型既呼应汉代原型,亦复兴仿古传统,是明代铜器艺术之巅。
两馆跨越40多年深厚友谊的见证
为出席此次展览开幕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斯霍莱因也特意来到上海,出现在展厅。他一边徜徉在展厅,不时拿出手机拍摄,不时发出“太棒了”的惊叹。“ 这些铜器常常被认为是对优秀的中国上古青铜器的模仿,乏善可陈。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改变公众的认知,了解到宋元明清铜器的精妙之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斯霍莱因参观展览
马克斯霍莱因馆长说,“我馆和上海博物馆合作可追溯到1980年,当时上博参与了在大都会举办的’伟大的青铜时代’特展。在此后的45年间,我们有各种合作项目。”他还透露,明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有另一个和上博的精彩合作项目。

展览现场
他还提到,本次展览是大都会在中国艺术方面的诸多项目之一。“我们的中国艺术常设展厅推出主题展览和馆藏陈列,往往着力挑战传统观念,也探索在西方研究了解不多的领域。中国艺术也在我馆各个部门都有精彩呈现,包括兵器武备部、亚洲艺术部、服装学院,以及现当代艺术部门。其实,我们日前刚刚正式宣布2026年我们博物馆前门的当代艺术定制作品将由中国艺术家完成。”

铜牺尊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此次展览见证了上海博物馆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跨越四十余载的深厚友谊,是两馆间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他期待能与全球更多文博机构深化交流,希望每一位走进展厅的观众都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温度,感受艺术带来的无尽启迪。

展览海报
展览展期持续至2026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