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夺冠军,泰州“过大年”。

11月1日晚,胜利的消息传来,泰州大街小巷燃放的烟花照亮夜空。有朋友在朋友圈说:本地烟花不够放了,部分是从邻市“借”来的。

接着,境内国道、快速路、高架、隧道入口等处的电子屏换上了“苏超冠军城,泰州欢迎您”“苏超黑马,冠军泰州”,公交车显示屏滚动着“这里是泰州,我们是冠军”等标语,有网友戏称这是“把奖状贴在脑门上”。

“这些天,整个泰州都洋溢着喜庆氛围。”市委书记姜冬冬说,泰州队一路“黑马”,成功夺冠,以逆袭传奇创造了建市近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破圈爆点。

这番话是在9日做好“苏超夺冠”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会上说的。这已是泰州三天内第二次围绕放大夺冠效应、做好“后半篇文章”进行研究部署。

泰州为什么这么看重“苏超冠军”这个头衔?为什么“把奖状贴在脑门上”?这得回到“元问题”:夺得“苏超”首冠对泰州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城市观察者,我试着从几个方面回答。

第一,提振精气神。

在我看来,泰州太需要“苏超冠军”这张奖状,远比决赛对手南通需要。

处于江苏中部的泰州,经济总量也徘徊在省内中游,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1亿元,在“十三太保”中排名第九,在江苏、全国的存在感都不强。而同处苏中的南通,‌2020年就成为省内第四座“万亿之城”,冲出了“苏中”。

近年来,泰州屡次喊出破除“居中思维”,走出“中游”的舒适区,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搅动发展的“一池春水”,正是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胜负手”。

“苏超”夺冠,对爬坡过坎中的泰州来说可谓“及时雨”,让泰州走入聚光灯下,知名度、影响力飙升。这种“被看见”,打破了自我怀疑,重树了城市自信,为发展注入“强心剂”。正如姜冬冬所说:“苏超夺冠”不仅为泰州带来巨大流量,更是一种永不言败的自我超越。

第二,打响新名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被记住”是稀缺资源。要想被记住,独特的名片、可感知的符号必不可少,它能赋予城市以个性与灵魂,提升知名度和辨识度。

当我们聊到泰州,会想到什么呢?或许有“水城水乡”,或许有“幸福宜居”,或许有“泰州早茶”,但这些标签,都难与名气更大的近邻扬州完全区隔。

而“苏超冠军城”在这个赛季是独一无二的。如泰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刘军接受采访时所言,冠军头衔让更多人认识了泰州,让城市形象更鲜明,“作为‘十三太保’中相对年轻的城市,泰州过去很长时间的存在感比较稀薄,不少人甚至分不清江苏泰州和浙江台州,而现在泰州一战成名,这对于招商引资等工作无疑是极大利好。”

第三,“打样”创传奇。

体育能改变个人命运,也能凝聚一个地区的新希望。

去年底的泰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提出力争“十五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城市能级,以及综合实力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

“GDP过万亿”标志着综合实力、辐射能力、发展能级的显著提升。去年泰州的GDP刚过七千亿,对于“破万亿”,我的不少泰州朋友曾表达“谨慎乐观”的态度,直言梦想成真需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

泰州队的逆袭登顶,为“变不可能为可能”打了个样。“苏超”赛季,泰州队在常规赛阶段并不起眼,进入淘汰赛后却接连击退常规赛前三名:八强战斩落排第三的徐州队,半决赛战胜排第二的南京队,最终在决赛中击败夺冠大热门南通队。

目前,泰州拥有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造船完工量约占全球1/10。在此基础上,泰州是否能将夺冠凝聚起来的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转化为发展合力,上演跨越式发展的“爽剧”,值得期待。

(作者邱海鸿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记者)

海报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