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3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在浙江杭州举行,主题为“财富金融文化的互鉴与创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在演讲中提出问题,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和破坏性到底哪个占上风?他表示,这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蔡昉提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有一个“对齐问题”,最早由维纳提出来,他称,“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但是它一旦独立行动,就没办法控制它,因此应该在人工智能最初的基因中就写上什么事不能做,要让它和人类的道德观对齐。”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具有了“双刃剑”性质,它有巨大的外部性,对人类的影响已经外溢到技术之外,到了经济领域、社会领域。

  所以,他强调,如何让人工智能看齐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甚至生死攸关的问题。“因为很多设想它可能会驾驭人类,控制人类,甚至伤害人类。”

  蔡昉指出,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优势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有庞大的应用市场,有庞大的应用场景。为了抑恶扬善,那就必然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对齐看齐,而不是仅仅在技术开发环节,也就是“智能向善”,这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那人工智能应该对标什么?蔡昉给出了三个方面:



  第一,针对中国来说,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用生产率的提高,打破供给侧的增长制约。他表示,必须要让人工智能服务于提高生产率,使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重要保障。打破企业“内卷竞争”的恶性循环,提倡创新。

  第二,需求侧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制约,特别是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老龄化程度提高,消费需求成为越来越大的制约因素。此外,还有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高、就业率不高、收入不高等问题,导致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偏低,这些都应该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问题。

  最后,人工智能的对标,对标供给侧、需求侧,都不是自然而然的,都需要制度环境,而这个制度环境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对此,他提出了三点 :第一,应该用制度建设平衡新技术的创造性和破坏性之间的关系,要让创造性大于破坏性。“人工智能有强大的赋能,我们必须用此来应对它巨大的破坏性,用前所未有的机遇去应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这要通过改革来达到。”

  第二,制度建设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据预测,到2035年之前赡养生产率以5.6%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老年抚养率每年以4.6%的速度提高,也就是说生产率跑赢了老龄化程度。根据国际智库的估算,最好的情况下到2035年美国可以提高GDP20%。我国是庞大的应用人工智能市场,假如GDP能够提高20%,把它折算到每年的增长率中,赡养生产率就可以提高7%以上,那就更快于老龄化的程度。因此,这些都要求我们创造条件,第一保持生产率增长,第二能够让生产率增长通过制度在全体居民中包括老年人得到充分的、均等的分享。

  第三,蔡昉指出,虽然都说我国缺少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缩小了,但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有巨大的潜力,在城镇户籍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的两个城市化率之间有18个百分点的差距。因此,通过改革实现重新配置可以带来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巨大的资源重新配置空间,也就是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巨大的消费者市场,供给侧需求侧都同时能够得到满足,这同样依靠人工智能的赋能。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