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的 " 肖家河桥 ",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北五环路那座车流如织的立交桥。殊不知在其西北角不远处,还埋藏着一座 " 肖家河古桥 "…… 近日,文物部门通过考古发掘,揭开了肖家河古桥的神秘面纱,一处沉睡在城市角落的历史地标被唤醒。

桥面现状

考古发掘让古桥重见天日

近期,在海淀区肖家河古桥原址,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一座长眠于地下的古桥重见天日。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考古人员发掘,肖家河桥的主体结构基本显露。该桥呈东西走向,为石板梁桥结构,石材规整、形制朴拙。桥面每孔铺设八块石板梁,南北两侧石板开槽,为安插栏板所用;石板间以燕尾槽接合,彰显出古代造桥技艺。桥墩南北两端筑有分水金刚墙,西起第三墩体量尤为硕大,推测其是在原有桥台基础上改造而成。桥墩北侧设有闸槽,说明此桥兼具蓄水调水功能。桥孔内外河底均铺砌石板海墁,并向南延伸为阶梯状排水结构。

闸槽

" 过去我仅参照地表痕迹与文献记载,去推测肖家河桥的建筑结构,而此次考古不仅证实了古桥的存在,更令人惊讶的是,大面积完整海墁的出土,使古桥构造能够完整示人。"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张文大回忆,2015 年他初次探访时,肖家河桥的桥身全部埋藏在地下,仅桥面露于地表,路人难以察觉古桥的存在。

确如张文大所说,2018 年 12 月本报曾刊发《被掩埋的肖家河古桥能否重见天日?》一文,报道肖家河古桥没有法定文物身份,以及大部分被掩埋的状况。当时的肖家河古桥长期处于被 " 包围 " 的状态——其东侧紧邻市政道路,西侧是海淀区普查登记文物肖家河延福庵,北侧建有居民楼,南侧系临时搭建的简易房等,致使古桥的清理发掘存在一定困难。而在此次考古发掘前,桥南侧的建筑物被移除,腾退出大面积的开阔地,从而为系统地考古发掘创造出有利条件。

五孔石桥已显露出三孔

据北青报记者观察,经过考古发掘,肖家河桥已呈现出三孔桥体,而文献记载肖家河桥为五孔结构。《北京古桥》一书作者梁欣立,走访过北京 200 多座古桥,他指出,肖家河桥最独特之处,是在原有三孔的基础上,后期又补建两孔,这在北京的古桥中较为罕见。

肖家河古桥显露出三孔

关于肖家河桥的扩建历程,存在两种记载。时间回到 1951 年,时年 23 岁的孔庆普,担任北京桥梁全面调查及河流水文地质勘察组负责人,历时 3 个月,共计调查桥梁设施 193 座,其中就包括肖家河桥。孔庆普在《中国古桥结构考察》一书中写道:肖家河桥为清河干流上的石板梁桥,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当地村民口述,肖家河桥元朝以前为木桥,明代建三孔石桥 , 清光绪末年由本村农民捐资 , 向东接长两孔形成五孔桥。

而《北京志市政卷道桥志》则记载:1958 年 9 月,由本村农业生产队疏浚河道并将肖家河桥向东加长两孔,利用东桥台再做加宽,新做的桥墩尺寸和做法与原有桥墩相同。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据北青报记者了解,随着河流改道、河道填平,肖家河桥的桥梁功能就此终结,桥栏板也陆续散失。但值得庆幸的是,后续的土地平整与开发建设,皆对古桥 " 退让 " 三分,古桥虽被掩埋,却也因此得以保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迹。

对研究北京水系变迁有一定价值

张文大告诉北青报记者,肖家河古桥是研究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水系变迁与古代桥梁技术的珍贵遗存,遗憾的是,在以往的文物普查中未被登记。2018 年,他曾向海淀区文物部门提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表》,建议相关部门为肖家河桥赋予法定文物身份,进而完善对于古迹遗址本体的保护。他进一步展望,未来可依托肖家河桥,规划建设古桥公园,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

就肖家河古桥的文物认定情况,北青报记者日前致电海淀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科,对方对此未给予明确答复。随后北青报记者查阅《2023 年度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也未见肖家河桥的记录。

文并摄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