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集团再次清仓英伟达,套现58亿美元,转而以300亿美元重注OpenAI,这一举动不仅揭示了孙正义对AI产业格局的重新思考,也反映了全球科技投资版图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软银集团于2025年10月出售了所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份,合计约3210万股,套现58.3亿美元。这已是软银第二次清仓英伟达——2019年,软银以70亿美元清空英伟达持股,错失了后者从千亿美元飙升至数万亿美元的超级红利。

  而这一次,软银的目标明确指向了ChatGPT的开发者OpenAI,累计投资额已高达300亿美元。

  战略转折:软银与英伟达的恩怨纠葛

  软银与英伟达之间的投资关系堪称一部充满戏剧性的传奇。

  2017年,软银通过旗下的愿景基金以40亿美元购入英伟达约4.9%的股份,成为当时英伟达第四大股东。

  然而就在两年后的2019年,软银却突然清空了所持的全部英伟达股份,套现70亿美元。这一决定让软银错失了英伟达市值从千亿美元“狂飙”到4万亿美元的“便车”。

  从去年开始,软银再次将目光重新锁定英伟达。去年四季度持仓为1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又增持至约30亿美元。这一持仓份额也一直延续到了这次清仓。

  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在财报说明会上表示,出售英伟达股份是“资产变现”战略的一部分。他拒绝评论具体出售时机,并称“无法判断我们是否处于AI泡沫中”。

  重注OpenAI:软银的AI新赌局

  在清仓英伟达的同时,软银正将巨额资金投向OpenAI。

  2025年3月,软银敲定对OpenAI首轮400亿美元投资,扣除向共同投资者转贷的100亿美元后,软银的实际投资额约为300亿美元。

  今年10月,软银与OpenAI签署修订协议,承诺在第二轮融资中全额追加225亿美元投资,且不受任何特定条件限制。

  若将这两次投资合计,软银对OpenAI的投资总额将高达300亿美元。OpenAI的估值已在2025年跟随一轮二次发股飙升至超过500亿美元。就在几个月前,软银还参与了OpenAI上一轮融资,当时其估值仅为300亿美元。

  软银的投资已经获得了可观回报。财报显示,软银对OpenAI相关投资共贡献21.56亿日元投资收益,占总投资收益的54.9%。并直接推动愿景基金收益同比激增469.5%,同时拉动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90.9%。

  资金压力:财务杠杆与融资挑战

  软银的AI雄心并非没有财务压力。为筹集这些巨额投资资金,软银正在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

  近期,软银重返海外债券市场,打算在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约15亿至20亿美元,并通过欧元计价债券融资约5亿欧元。

  这一动作凸显出在庞大对外投资之后,软银面临极为沉重的资金压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软银已通过贷款和债券筹集至少240亿美元的资金。今年4月,软银发行6000亿日元(约40亿美元)面向散户的公司债,这是日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债券发行之一。

  这些资金大部分被用于OpenAI的投资,以及支持美国“星门”计划。

  标普全球已发出警告,若软银的LTV(贷款价值比)超过25%,将考虑下调该集团评级。

  而若将软银在OpenAI、芯片设计公司Ampere Computing及“星门”未揭露投资额计算在内,软银的LTV比例恐已超过25%的风险阈值。

  一些投资者对软银的融资策略表示担忧,尤其是软银主要透过公开市场募资而非传统的银行管道,意味着该公司在财务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AI泡沫之争:市场分歧与风险预警

  软银此次清仓英伟达的时机颇为微妙。当下,市场对AI投资的担忧情绪正在升温,由此引发了市场对AI投资是否存在潜在泡沫的激烈辩论。

  机构的一些数据显示,美国科技巨头发行的债券或正在遭到投资者抛售。根据美国银行发布的数据,由包括Alphabet、Meta、微软和甲骨文等正在建设庞大数据中心的公司在内的所谓“超大规模运算企业”发行的一篮子债券,相较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利差已升至0.78个百分点,为今年4月市场震荡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较9月的0.5个百分点明显扩大。利差扩大折射出了投资者对科技公司通过债务市场为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融资的担忧正在不断强化。

  花旗集团在最新研报中表示,尽管存在围绕AI资本支出泡沫的债务和循环融资组合的担忧,但由于CoWoS产能限制,AI供应在2026年之前都将低于需求,并可能在2027年的某个时点才能赶上。这一判断意味着,旺盛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非投机炒作的产物。高盛发布研报称,当下AI热潮与21世纪初的狂热景象愈发相似的风险正在上升。随着AI投资热潮持续,上世纪90年代积累的失衡风险可能会愈发明显。

  不过,该机构也表示,如今大多数科技企业似乎主要依靠自由现金流为资本支出融资,企业债务与利润的比率还远低于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期。风险投资人Tomasz Tunguz指出,英伟达直接投资占营收约67%,为当年朗讯科技风险敞口的2.8倍。MacroStrategy分析师Julien Garran更是认为当前AI泡沫规模为互联网泡沫的17倍,房地产泡沫的4倍。

  面对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英伟达CEO黄仁勋在10月29日表示,人工智能模型已具备商业价值,基础设施投入合理,并称“不认为存在AI泡沫”。11月7日他强调当前GPU几乎全部被使用,计算需求与查询量指数级增长,证明需求真实存在,不同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过剩光纤建设。

  战略重构:从分散投资到集中火力

  软银的投资战略正在经历显著变化——从相对分散的科技投资转向集中火力押注少数AI核心企业。

  晨星公司分析师Dan Baker认为,软银清仓英伟达的举动并不代表软银在战略上出现根本性转变:“归根结底,他们只是把资金用于投资其他与AI相关的公司。”New Street Research分析师Rolf Bulk也指出:“我们认为,这并不说明软银对英伟达持谨慎或负面的态度。从今年10月至12月的这一季度中,软银至少需要305亿美元以用于投资,其中包括给OpenAI的225亿美元和给芯片设计公司Ampere Computing LLC的65亿美元。”

  软银正在积极调整其投资组合。今年10月,软银以53.75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工业巨头ABB旗下的业务。同时,软银还出售了4000万股T-Mobile股票,价值91.7亿美元。

  这些举动表明,软银正在迅速整合资源,为AI领域的巨额投资腾出资金空间。孙正义的野心远不止于对OpenAI的投资。他正积极寻求利用AI和芯片领域投资热潮机遇,其雄心已催生出多个重大项目。包括“星门”数据中心的部署、计划向OpenAI投资300亿美元,以及游说台积电等企业共同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一个规模达1万亿美元的AI制造中心。

  软银清仓英伟达并转投OpenAI的决策,正处于AI投资热潮的关键节点。市场对AI泡沫的争论不绝于耳,而软银的抉择似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随着AI从硬件驱动转向模型驱动,软银的赌注结果将影响整个科技投资界的风向。英国央行与IMF曾警告,AI概念股估值已达互联网泡沫高峰期水平。而在这个关键节点,软银的选择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转向,更可能成为整个AI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