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为突破口,加速破解利益矛盾,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医生回归诊治本职、医药回归治病本质,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作为“第二经济大省”,江苏医疗资源相对均衡,如何激发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性、破解深层次矛盾,引发外界关注。

11月13日,国家卫健委在江苏扬州召开“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江苏省卫健委主任谭颖用“舍得投”“动态调”“灵活用”“结构优”介绍了该省的做法。

谭颖表示,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着力破解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从增强投入稳定性、价格动态性、编制适配性、薪酬合理性等方面入手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纵深发展,4个设区市获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财政“舍得投”。“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300亿元,支持扩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给、改善服务条件、加强运营补助和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的运营补助资金年均增长9.6%。特别是2023年以来,省级净增加125亿元,保障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价格“动态调”。全省采取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办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269项,调整项目价格1411项,适当降低检验检查类、提高诊查护理类项目价格。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提高近5个百分点,努力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编制“灵活用”。核增公立医院事业编制4.9万个,重点补足儿童、妇幼、精神、传染等专科医院发展急需。建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响应公立医院“高精尖缺”、临床一线人才的编制使用需求。

薪酬“结构优”。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科学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元化分配形式。

“通过扩大公立医院收入来源、优化绩效分配、调整收入结构等,逐步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医院内部业务科室和同科室人员间收入差距、奖励绩效工资所占比重。”谭颖说,目前全省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医院内部绩效分配持续优化,儿科、产科等科室医务人员薪酬基本达到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水平。医务人员的岗位薪酬结构优化,固定收入占比稳步提升,有效调动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