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至9日,中华孔子学会年会在四川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各地的160余位学者,在2场大会主旨发言、23场分组讨论中,围绕“自然人伦教化——儒家的精神取向与思想世界”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同时本次年会期间也完成了中华孔子学会的换届工作。本次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和四川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承办,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协办。
11月8日上午,年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哲学系主任史冰川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王金友部长在致辞中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四川及四川大学的人文底蕴。四川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儒学根脉。四川大学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基地,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相信,本次年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儒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华孔子学会成立4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学会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的研究与传播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王中江指出,学会的责任与使命不仅是建立中国哲学与儒学研究的新范式、在学术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学会还应继续推动儒学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实际作用,进一步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力。
开幕式之后,由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教授主持进行了换届会议。换届会议后,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主持了大会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以《王阳明的“致良知”与“无之不一”》为题,展开主旨发言。张教授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学术宗旨,代表了实践中精神活动各门类的整合与调适;而“无之不一”体现了王阳明的思维特点,代表了他思想的高度融合力、诠释力。他指出,王阳明的学说有鲜明的实践品格,这些特点是他在立德、立功、立言几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也是他人格境界不断升华的原因。
四川大学哲学系李景林教授主旨发言的题目为《儒家“教以养为先”的教育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探讨了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的教育精神。他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培养,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生产与获得的问题。李教授强调,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养”字尤为重要,这一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认为,要真正奠定中国学术与文教的“通”性基础,应该接续传统,融合现代学术体制的力量,重建中国现代的具有民间社会性意义的教化机制,推动社会性教化的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以《先秦心论概述》为题,深入分析了先秦经典中的“心”这一概念,具体探讨了《易经》的心、《尚书》的善恶之心、《诗经》之德心、《左传》的仁人之心及《易传》中的天地之心与人心。他还分析了先秦儒家的心性学说,论述了孔子的“为仁由己”、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及荀子的“心合于道”。蔡教授认为,“心”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涵盖了人的主体意识、思维活动、情感表达与伦理道德等多重意蕴。
深圳大学国学院景海峰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儒家孝观念的超越性意义——以〈孟子〉所述为中心》,阐述了“孝”这一概念的哲学内涵。他认为,孝首先是一种道德行为,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是维系家庭伦理的基本方式。同时,孝根源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通过孝的行为与实施,将个体生命与社会联系起来,由此孕育了儒家独特的思想,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林宏星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信得及”与“自然行得”——朱子论信念与道德行动的动力》。在发言中,林教授探讨了朱子哲学中的道德行动动力问题。他指出,朱子的“性即理”立场曾受到一些学者批评,认为其道德哲学缺乏足够的动力来源。然而,从信念论的角度来看,朱子哲学中的道德行动动力问题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朱子的“真知”、“知至”概念可以满足“足以推动我们去行动”的信念概念的要求。在朱子那里,信念的目标是“真”,道德命题之真源于天所赋予人的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人对此理知得真、信得及,必定在功能作用上触发人的情意,进而形成“自然行得”的动机效力。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李承贵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以《“万物一体”论四种类型及其意蕴》为题,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万物一体”论。李教授指出,古代哲学中的“万物一体”有四种类型:“效法一体”、“感应一体”、“贯通一体”和“去异一体”。他认为,“万物一体”论的出现,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哲人的探索勇气与智慧,更表明“万物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与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丰在主旨发言《“礼乐”何以“文明”——以“圣王制礼”为中心的考察》中,探讨了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中国传统思想脉络中,礼由于圣王的制作,使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阶段;而周公的制作为周代礼乐文明决定了基本的方向。他进一步阐述,圣人制礼承天道、制人情,使礼与中国哲学密切融为一体,同时又承担着教化的重要作用,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他强调,礼乐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复杂的仪式,而是与中国哲学、社会、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合,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礼乐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11月8日下午至11月9日上午,各分会场围绕天人关系与儒家自然观、儒家心性论与道德实践、礼乐教化的理论建构与历史实践、跨文明视阈中的儒家教化思想、经学中的教化传统与当代话语建构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分组讨论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任蜜林研究员主持了第二场大会主旨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黄开国教授以《论春秋时期的天道观》为题,梳理了从殷周时期到春秋时期天观念的变化,认为春秋时期文化定型的核心成果,在于对西周天命观的革新。天的内涵从至上神演变为融合自然规律(天文历法)与社会人事(政治道德)的双重观念,由此催生了新天命观与天道观。人们开始以气、阴阳、五行探究自然规律,并提出“天人之分”思想,认识到天、人乃独立范畴。“吉凶由人”等观念凸显人事作用,使人摆脱天命束缚,获得自主地位。这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阴阳五行等基本范式,也使天人关系成为核心哲学议题,推动文化向人文主义转向。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欧阳祯人教授的主旨发言以《从对古典音乐的态度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为题。他通过解读《论语》中关于孔子对《韶》乐的评论,认为孔子的讨论不仅涉及到了人性修养、性情打造、审美净化、人格塑造、人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的诚信建设等等问题,而且还关涉到政治权力更替的方式问题,其中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哲学理论。孔子提出了反战的思想,并醉心于禅让制,因为孔子的乐教理论,只能通过禅让制的政治理想才能完成。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的主旨发言以《守正创新,何以守“正”?——怎样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为题。他指出,孔子承载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恰切地理解孔子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根本特质,而《孔子家语》是理解孔子的重要文献。《孔子家语》中首先展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个人道德修养观念,这一观念在后来不仅成为士大夫的实践品格,在近代也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其次,道德修养沟通了自然人与社会人,对人德性的培养构建了文明存续的社会基础。最后,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中华文明能够在多元融合中保持整体性, 形成 “和而不同” 的文明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余治平教授报告了《君父夫优先权的限制性使用——董仲舒“三纲”关系中长期被忽略的一面》。他认为董仲舒用阴阳之气的运行法则论证出臣、子、妇分别对君、父、夫的依附性,从天道开辟出人道,而寻求伦常秩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君、父、夫对臣、子、妇虽具有绝对的优先权,但处于弱势的臣、子、妇不只具有服从性。董仲舒所说“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长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其“主动义”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则既是以“正名”相规制,又包含了可逆的反推结论。当君、父、夫不能自正,臣、子、妇也拥有不合作、拒绝乃至抵抗的权利。所以,君要象君,父当有矩,夫则能扶,就是对三纲中强势方面的约束,而作限制性使用。儒家的三纲并不要求无条件顺从,而鼓励弱势方面做出“当不义则争之”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祥俊教授报告了《〈易传〉的共同性思想研究》。他认为,《易传》一书是战国秦汉之际经学思潮中的重要著述,它以《易经》象数符号系统为依据阐发其中蕴含的作为抽象的形象的“类象”的共同性及其感应一体思想。进一步则通过对《易经》卦爻象、卦爻辞的阐释表达自身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共同性思想,既阐发了贯通天人的感应共生、差异一体的共同性思想,又对人类社会共同性思想中独特的合同共生、感应之道作了细致阐发。《易传》的共同性思想重视生命、情感的内在感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体现出战国秦汉之际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肖永明教授报告了《以理统儒:孙奇逢〈理学宗传〉对汉儒的收录与道统重构》。他发现,《理学宗传》“汉儒考”收录人物稍显特别。该卷共收录汉儒五人,以董仲舒、郑玄为两汉儒者之首,又于仲舒后附西汉儒者申公、倪宽、毛苌三人。对于传经之儒,孙奇逢皆以“道”观之,并试图将汉儒及其论说统摄于理学范畴之中,赋予其理学世界的形象与内涵,以此作为自身“本天之学”体系建构中的一环,使汉儒及论说在此建构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认为《理学宗传》对汉儒的收录与论说是对程朱以来理学道统的改造与重构,传递出孙奇逢以理统儒的精神,目的在于回应所处时代的理学议题。
会议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孟庆楠长聘副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作大会总结。他首先向与会的各位会员、理事,以及中华孔子学会秘书处、四川大学哲学系及会务组表达了诚挚谢意。唐教授指出,本次年会的论文广泛涵盖了“自然人伦教化”的主题,特别是“教化儒学”议题得到了重点讨论。他还特别提到,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儒学》已成功入选CSSCI(2025-2026)收录期刊,并诚挚邀请学界同仁为刊物赐稿。最后,唐教授宣布了下届学会年会将于上海财经大学举行。
四川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裴研究员在致辞中回顾了会议议程,指出本次会议高效完成了学会换届选举工作,并成功组织了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期间,与会学者齐聚四川大学文科楼,在品味“哲学咖啡”的同时,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展现了不同而和、各美其美的学术交融场景。最后,她代表四川大学哲学系,向全体报告人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以渊博的学识与倾情的分享,极大提升了本次大会的学术底蕴与思想深度。同时,也对台前幕后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表达了深切敬意与谢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