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发展迎来11周年。
从2014年11月沪港通首开跨境股票互通、2016年12月深港通拓展覆盖范围,再到2017年7月债券通、2022年7月ETF通相继落地,2023年5月互换通填补衍生品跨境空白,十余年间,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从单一股票通道,逐步升级为涵盖股、债、ETF、衍生品的多元体系,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核心引擎。
港交所三季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沪深股通和港股通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达人民币2064亿元和1259亿元,同比分别上升67%和229%,创历来前九个月新高。
而在中国内地投资者积极参与推动下,2025年前三季度,南向交易ETF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到4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28%,创九个月新高。其中,2025年8月创91亿元的单月新高;2025年首三季北向交易ETF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录得人民币32亿元的九个月新高。
界面新闻记者关注到,在10月31日沪深交易所宣布“南向ETF通”扩容名单后,11月10日,南向ETF通扩容正式生效,新增ETF产品6只。此次优化扩容后,南向ETF通产品的数量将从现有的17只增加到23只。同时,本次扩容后,ETF通项下的ETF资产类别更加丰富多元,并首次出现了包含美股资产的ETF。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随着互联互通的持续性深化,未来,在数量上,更多专注于新能源、人工智能、医疗等细分行业或者新兴市场的ETF有望被纳入,以及SmartBetaETF、跨境联动ETF等创新型ETF也可能通过南向ETF通渠道进入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结构上,南向ETF通资产类别将更加多元化,在配置美股资产的基础上可能进一步增加欧洲、日本等其他国际市场资产,或者加入REITs、大宗商品等另类资产ETF;另外,细分行业与主题ETF预计增多,可能出现更多聚焦特定产业链、区域市场或ESG主题的ETF;产品的策略也将多样化,引入更多主动管理型ETF或策略型ETF等。
“多元化的ETF产品不仅可以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数字化属性,也将对香港国际化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并进一步强化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还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除南向通ETF扩容外,年内,北向互换通也迎来多项优化措施,例如扩大合资格抵押品范围,延长利率互换合约最长交易剩余期限至30年,建立互换通报价商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提升每日交易额度等,以此便利境外投资者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需求,并进而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在过去11年间,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升级,硕果累累。”在10月召开的2025香港交易所中国机遇论坛上,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目前,我们正与沪深交易所就沪深港通纳入REITs、引入大宗交易机制以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等项目进行紧密合作,希望可以尽快落实,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和投资选择。”
而在11月初举办的2025年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同样提及,将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务实合作。“着力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支持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REITs (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纳入港股通,积极支持香港推出国债期货,丰富香港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推动形成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在李席丰看来,将REITs、人民币柜台、大宗交易机制纳入互联互通可以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吸引长期资金流入,提升市场整体活力和流动性。
“以REITs产品为例,内地REITs产品在市场规模扩容后正面临流动性偏紧的问题,但随着REITs产品进入香港市场,全球投资基金的投资将推动整个REITs产品市场流动性渐趋良性,促进REITs产品实现扩容;另一方面,国际资本通过充当REITs产品做市商,也能够获得一些稳定的价差收益。”王红英还向界面新闻记者提到。
“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能够丰富人民币在股票市场的使用场景,盘活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而在港股通中纳入大宗交易也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选择,满足专业机构投资者对大额交易的需求,避免了大额交易对竞价市场价格的短期冲击。”李席丰也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除此之外,在谈及沪深港通机制未来优化方向时,王红英向界面新闻记者提到,“内地一些大宗商品ETF,尤其是像黄金ETF产品也有望纳入港股通范围;另外,在全球碳资产交易日趋活跃的背景下,类似于碳期货的REITs产品,也有可能进入香港市场。”
交易机制方面,王红英认为,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内机构进入香港市场进行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和组合投资,有必要建立大宗商品常态化交易机制,避免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