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长宁,“云上彩虹”打破了时空界限,民主表达“全天候”落地。
11月13日,上海长宁区法院“云上彩虹”人民意见征集平台正式上线,这个集成“彩虹桥法治工作站”“代表委员联络”“宁护营商”“立法直通车”四大功能的微信端平台,为社会各界搭建了“24小时不打烊”的意见反馈渠道。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一平台在试运行一个多月里便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0余条,其中“向综治中心发放两状示范文本”等建议已快速落地——这不仅是长宁法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举,也折射出上海法院系统以数字化平台为手段,将民意贯穿司法工作各环节的深度探索。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开展“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上海法院见闻”集中采访活动,澎湃新闻随行走进上海法院,观察司法一线的改革动向。
在长宁,“云上彩虹”平台激活了民主动能,由此延伸出立法参与、基层治理的多元民主实践。
民意“直报”立法机关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立法领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平台。作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批确立、上海法院系统唯一的基层立法联系点,长宁法院构建了融合三级法院司法资源与民情民意的工作机制,让基层声音可直通最高立法机关。
“在近期的相关条例征集意见中,公众参与度还是蛮高的。”长宁区法院院长徐世亮表示,今年以来,长宁区法院初步探索形成了“广泛倾听民意、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着力推进群众共治”的工作思路,致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层司法实践地。
如今“云上彩虹”已成为法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基站,公众可线上提交法规草案建议,经法院梳理后直报立法机关,促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上海长宁法院微信公众号中,“云上彩虹”平台界面清晰,不同群体可按需选择对应子平台:基层社区干部、法治观察员等可通过“彩虹桥法治工作站”获取司法公开信息、提出社区治理相关建议;代表委员能在专属联络板块实时跟踪关注案件进展、反馈监督意见;企业经营者可通过“宁护营商”反映涉企司法需求;社会公众则能在“立法直通车”查看法律法规草案,在线提交修改建议。
不久前,有社区群众通过“彩虹桥法治工作站”子平台提出“希望在街镇综治中心摆放诉讼文书示范文本”,方便居民参考立案。建议提交后仅一周,长宁法院便在全区10个街镇的综治中心同步放置了要素式起诉状和答辩状示范文本,直观标注必填项与填写说明。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朱应平认为,设法院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十分必要,能从司法视角反映民意与专业诉求,保障法规政策合法科学,长宁法院实践也印证了司法机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
民意收集“无死角”
“云上彩虹”的上线,并非长宁法院收集民意的“孤举”,而是与线下“彩虹桥”法治工作站形成的联动网络。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综治中心,“彩虹桥”法治工作站的法官定期驻点,除了提供法律咨询,更着重听取基层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看法与需求。
此前,有街道群众反映辖区一居民死亡后,因没有法定继承人,生前名下房产长期由居委会实际代管,但居委会没有遗产管理权限,代管存在很多困难。
工作站法官得知后,深入社区走访老年人、基层组织,收集意见后在案件审理中明确由民政局担任遗产管理人,判后还开展普法讲座,发放《遗嘱订立提示》《遗产管理人申请指南》,帮社区化解了“独居老人遗产管理难”的问题。
这种“线上广覆盖、线下深扎根”的民意收集模式,让长宁法院能精准捕捉群众需求。截至目前,线下“彩虹桥”法治工作站已覆盖长宁区全部街镇,法官累计驻点服务200余次,收集基层意见80余条,其中“加强老年人防诈骗普法”“规范小区停车纠纷司法调解”等20余条意见已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
以民意促立法
“云上彩虹”平台的“立法直通车”,既是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更是长宁法院深耕基层立法联系点、推动民意融入立法的核心纽带。
作为上海法院系统唯一基层立法联系点,长宁法院自2016年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批认定以来,已连续三次获评,并与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两大立法联系点建立“三点联动”机制,让基层声音可直通最高立法机关。
澎湃新闻注意到,“立法直通车”会依人大立法工作安排,及时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稿,公众意见经法院梳理后,会结合司法实践论证形成专业立法建议。
例如,在《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实施后,法院通过平台收集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反映的“用工协议不规范”等问题,随后联合多方开展调研,提出“明确劳动者范围”“禁止企业规避责任”等建议,获相关部门积极反馈。
又如,今年《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时,针对有关“为老年人签署意定监护协议提供更多便利和选择”的意见,法院建议“发挥居村委见证作用”,相关建议经专题论证后被立法采纳。
长宁区人大代表、上海严嫣律师事务所主任严嫣曾多次亲历法官与律师、基层干部、居民共研立法建议的场景,“长宁法院公众号将‘云上彩虹’与诉讼服务并列首页,体现了敢于听建议、敢于接受监督的担当。”
过去六年来,长宁法院依托“立法直通车”及线下联动机制,围绕83部法律法规累计提出近1000条立法意见,不少建议成为完善法律条文的重要参考。
主动接受各方监督
“人民监督”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环节,长宁法院通过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主动接受各方监督。
在代表委员监督方面,去年法院联合区人大开展“代表推门听庭”活动,130名人大代表可以匿名旁听公开庭审,不亮身份、不打招呼直接参加,并在庭后提出了42条意见建议。徐世亮介绍,针对代表反映的个别庭审庭前准备不足致开庭延迟问题,法院今年规范流程、加强培训,该问题已明显改善,且所有意见均逐条落实反馈。
面对律师群体监督,长宁法院今年再次开展律师执业权利保障专项督查。特别是针对律师提出的刑事案件线下阅卷不便、执行接待中心空间局促问题,打通检法电子卷宗移送通道,在民事案件网上阅卷全覆盖基础上实现刑事案件网上阅卷覆盖,并改造执行事务接待中心布局。
严嫣律师以“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点赞这一改造:法院在狭窄空间内调整划分,打造有序区域,尊重律师与当事人意见的态度难能可贵。
社会公众监督上,法院对当事人来信来访“有信必复”,回复率达100%。今年还增聘2位市人大代表、3位高校专家为特约监督员,为全部25位监督员发放“畅通卡”,支持其不打招呼在法院公共区域随时监督,实现社会监督全方位、无死角。
民意融入基层治理
“云上彩虹”平台收集的民意,不仅推动立法完善与司法优化,更成为长宁法院赋能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
今年以来,长宁法院以平台意见为导向,结合巡回审判、法治培训等举措,深化司法与基层治理融合。比如,在某小区高空抛物损害责任纠纷中,有居民通过平台建议协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法院在现场化解纠纷后,联合多部门组织座谈会,制定文明公约明确惩戒措施,并推动小区加装监控,以“自治+德治+法治”守护居民安全。
今年9月,围绕街镇社区园区多发纠纷特点,法院在《住房租赁条例》施行之际,选取3起案件在属地街道开展巡回审判,同步开展条例解读与法律咨询,引导群众依法租房、合法维权。
此外,针对平台收到的“加强社区调解员法律培训”建议,法院通过编制民生、营商环境两类案例汇编手册,组织审判骨干开展20余场社区培训,覆盖调解员300余人次。今年以来,委托调解组织成功调解案件10895件,基层矛盾化解效率显著提升。
长宁法院的实践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通过具体平台机制,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司法实践。徐世亮表示,长宁法院将持续畅通民意渠道,深化相关工作,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司法实践样本。

